4種新型救難器材 北科大展成果

應用FRP研發的建材相當輕,1個人就可輕鬆舉起約1公尺長的支架。(photo by 張振鴻/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張振鴻台北報導】使用奈米纖維製成的薄膜,不僅可在災區過濾水源,還能應用成敷臉面膜。台北科技大學3日在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中展出4項救難器材,其中利用靜電紡絲技術將奈米纖維結合銀離子紡織成紙狀的濾水薄膜,可在缺水的災區進行過濾殺菌,提供災民飲用水,更能應用成美容面膜。

台北科技大學3日舉辦急難救災設備研發成果展,會中展出「無人飛行載具即時3D探設系統」、「微型救災裝載搬運載具」、「急難緊急濾水器材」及「緊急救災避難房屋」等,4項應用慈濟基金會救災經驗所設計出的實用救災器材,其中無人機已在去年高雄氣爆事件中派上用場,提供災區的第一手3D模型資訊。

【研發結合救災經驗】 「北科大不只會研發尖端科技產品,更能設計實用的緊急救難器材。」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黎文龍表示,近年來因極端氣候所引發的大型天災頻傳,相關救難設備與維生器具逐漸受到重視,因此特與慈濟基金會合作,運用他們多年救災的經驗改良、設計相關裝置。前交通部長蔡堆也說,經過實際救難經驗建議的修正,相關器材才能在災區立即使用,不須再耗費時間修改。

「奈米纖維加上銀離子的濾水薄膜,可同時進行過濾與殺菌的作用。」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副教授蘇文達解釋,利用高壓電的靜電紡絲技術可迅速織成如紙狀的薄膜,能在災區將當地汙水直接過濾成飲用水,這項技術所過濾的水也通過台北市環保局的飲用水檢驗標準。另外,只要改變配方,靜電紡織技術也能做出加速傷口癒合的人工敷料,或具美容效果的奈米面膜。

【塑膠建材方便搭建】 利用現有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技術研發避難房屋的建材,成本雖比鋼筋貴一些,但耐用且生命週期長。土木防災研究所教授陳水龍與李有豐說,這建材相當輕便,2個人就可搬運一根支架,以一幢提供12人住的15坪臨時屋來說,只需要以人力搭建6至7小時即可完成。陳水龍教授指出,這項建材由於不受硫磺腐蝕,已應用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人行棧橋。

由土木防災研究所研發的無人機即時3D模型系統,主要是利用軟體的強力運算,將上千張的2D照片迅速轉為3D模型,觀察災區狀況,像去年的高雄氣爆事件,團隊在一天中即建構出氣爆區域的3D災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