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年前稻作農業 促成中華文明

旺報【記者賴志昶╱綜合報導】 近日有研究認為,起源於古中國的稻作農業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2日於成都舉行,大陸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指出,最晚在距今5000年前後的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成為社會經濟主體,使得長江下游地區進入農業社會,進而促成中華文明的出現。 先民從狩獵社會轉變為農業社會,經歷了數千年的過程。趙志軍表示,距今1萬多年前,長江中下游一帶的祖先開始嘗試耕種稻米,由此出現各種耕種工具與生活用品,並逐漸演變成半定居或定居社會。 趙志軍稱,中國距今8000年前後出現村落,普遍發現標準化的製陶或磨製時器用品,還有出現真正具規模的農耕與家畜飼養;不過,當時仍然以採集、狩獵為主,農業與家畜都只是輔助性的生產活動。 考古發現,距今約7000至6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中,稻穀已經成為先人的重要食物來源,但是仍有採集與狩獵野生動植物的活動。直到距今5000年前,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出現大規模水稻田、犁耕農具以及穀倉等遺跡,證明長江下游地區正式進入嶄新的農業社會,並具備從村落轉變為國家的基本條件。 良渚文化時期出現農業社會,恰與中華文明的誕生時機吻合,顯示兩者的關聯性。趙志軍指出,稻作農業經過數千年的演變,衍生出有別於其他文明的價值觀、文化、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同時也逐步形成現今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