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健保納NTRK基因檢測給付有望嘉惠更多癌友,醫:先做基因篩檢用藥更精準

今年5月健保開始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其中NTRK基因融合被納入多項實體腫瘤基因檢測項目中,醫師認為,透過這樣的一步步開放給付,未來相信有機會讓癌症的精準治療成為標準流程,讓病友更快找到標靶藥物。

台北榮總腫瘤內科兼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醫師表示,台灣是亞洲繼日本、韓國第三個開放健保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國家,這對於台灣的癌症病人治療不僅是一大福音,最大的意義更是在於癌友在精準醫療上有了進一步發展。

「不定型腫瘤類型」治療已成為國際趨勢

在癌症治療的進程中,陳明晃醫師說明,以往多針對單一器官的癌別來擬定治療方案,目前精準治療是透過瞭解病患的基因變異來應對,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致癌基因,進而使用相對應標靶藥物。這類型的基因變異可能出現會在不同癌別,但都可以用相對應的同一種標靶藥物來消除腫瘤細胞,這樣的治療方式稱為不定型腫瘤治療(Tumor- Agnostic Treatment for Cancer)。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及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都已陸續通過這一類機轉的治療藥物,透過NGS能更快找出致癌基因,也替病患爭取更多治療時間。

陳明晃醫師說明,以NTRK基因融合為例,這是一種會導致腫瘤生長和發展的基因變異,在很多的實體腫瘤都會出現這樣的基因融合,比率約千分之五,但特定癌別特別高,如嬰幼兒的纖維肉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分泌性唾液腺癌等。他進一步表示,NTRK基因融合雖然出現的比率低,但在很多實體腫瘤都有機會驗出;對NTRK基因融合癌友來說,透過基因定序找出NTRK致癌基因,並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在臨床已證實有明確的治療效果,目前針對NTRK基因融合的標靶藥物主要是TRK抑制劑,有6~7成橫跨不同癌別的病患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後,可發現腫瘤細胞縮小,病人存活期得以改善。

NGS有機會改變癌症治療流程,更快找到標靶

以往的基因檢測的進行方式為接續檢測,必須單個基因逐項篩檢才能找出基因變異,而透過NGS能提高檢測效率,幫助病人更快找出有效的標靶藥物。陳明晃醫師強調,目前可供篩檢的癌症基因變異已有400~500個,未來在NGS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相信可嘉惠更多病人,癌症病患未來在精準醫療的理想狀態下,也有機會突破以往的癌症治療流程,當基因定序檢測累積到一定數據,民眾或許有機會在第一線就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

陳明晃醫師也舉在肝內膽管癌的臨床個案來說,在治療趨勢上,除了第一線的化療、免疫療法之外,在第二線已是透過基因檢測來協助病患找出標靶藥物,民眾若經濟上許可,他建議可提早做基因檢測,相信也帶來更多治療曙光。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5月健保納NTRK基因檢測給付有望嘉惠更多癌友,醫:先做基因篩檢用藥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