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奉茶文化、農業地景將登場?

台灣人行之有年的奉茶文化,農民愛用的溫室黑網,都可以成為展品?還將登上全球相當重要的威尼斯雙年展?原來是出自台灣這兩個傑出團隊的精心設計。

第18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建築展,為全球唯一且最具規模的建築類全球性展覽,今年以「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為題,將於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展出。

今年展覽代表台灣出去的隊伍跟往年特別不一樣,除了每次一定會派出的國家隊台灣館之外,另有一位建築師方新樵於平行展受主辦方邀約,以個人身分前往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展出。

什麼是威尼斯雙年展?兩年一度的建築展又為何重要?

威尼斯雙年展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展覽,每兩年舉辦一次,地點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它始於1895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盛會之一。威尼斯雙年展包括多個部分,例如視覺藝術、建築、舞蹈、戲劇、音樂和電影。

其中最著名的是視覺藝術部分,也就是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在奇數年舉辦(如2013年);偶數年舉辦的則為威尼斯建築展,都是由一個主題展和多個國家館組成。

主題展由每屆的策展人選擇一個主題,邀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參展。國家館則是由各國自行選擇代表作品,展示在威尼斯的不同地點,例如公園、教堂或宮殿。

這次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主題展)的策展人方新樵表示,全球唯一建築類的大型展覽就是威尼斯雙年展。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平行展(主題展)的策展人方新樵。文化總會提供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平行展(主題展)的策展人方新樵。文化總會提供

他們都會邀請全球創新、研發,或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建築概念參展,比如過去曾經邀請過麻省理工學院。

這樣的展覽為何重要?

「每兩年一次的建築展,當你參觀之後,就會看到未來建築的趨勢。因為全球最新的建築領域的內容都會在這裡,諸如思維、走向還有各種建築材料、機械甚至設備,都可以在這個展覽中一次看完。」

對於建築公司,相關領域的同業會想看展的原因,也就是可以透過這個展覽了解目前世界最新趨勢為何,未來要回頭制定產品、甚至代理方向都可以知道該如何拿捏。

台灣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今年台灣館的主題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由東海大學為主要策展團隊,協同四所大學建築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中原大學建築學系、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與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等四所學校校際聯合,並加入學生參與。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該展覽以台灣的地景為主,跳脫單點、個別式的建築,反映台灣的環境、土地議題;也反映台灣地小人稠的特性,從客廳即工廠的時代,到如今成為影響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可說是「最台灣的一次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展品。文化部提供
台灣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展品。文化部提供

國美館表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劃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

策展團隊重新回到台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透過在台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目的在讓建成地景與真實土地之間對話,重新向鄉村學習。

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台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認為可從台灣剖面尋找線索,提煉出台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台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文化部提供
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台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文化部提供

策展人曾瑋表示,本次展場設計使觀者進入展場時首先看見長約15公尺的展示長桌,藉此延伸整合不同的地景作品,長桌以水平面與普里奇歐尼宮空間整合為一,桌底採用台灣農業常見的溫室黑網包覆,網目中透出的光線帶出奇幻的漂浮感受,讓長桌宛如航空母艦般承載著來自島嶼各地的農業地景,呼應著威尼斯以人工浮道撐起一座城市的建築特色。

展示區域最末為一扇面向海面的窗戶,對應展覽中不斷提及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與東海大學音樂系的合作下,展場播放著採集自台灣環境的新編聲響,打開觀眾感官,感受台灣地景時空的流動。

平行展《+++TEA SPACE循環茶事》

這次最為特別,在於受邀於主辦方參展的建築師方新樵。她曾於日本知名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事務所工作,部分作品見諸於國際,因此本年度雙年展主辦方於平行展特地邀請她參加展出。

方新樵為了呼應今年主題「未來實驗室」,首先思考「未來性」到底是什麼?她認為,「過去、現在、未來共存,才會是真正未來存在的方式。」

以往建築都相當強調硬體部分,但建築的未來性又在哪呢?

因此,方新樵選擇從獨特的茶文化出發,希望透過行動藝術、表演「奉茶」的形式,再加上建築物中融入台灣特殊的地貌百岳,且整個建築物均採特殊環保材質所構成。

在展覽現場會有奉茶團隊的表演,讓民眾可體驗茶飲。文化總會提供
在展覽現場會有奉茶團隊的表演,讓民眾可體驗茶飲。文化總會提供


方新樵將整個現場展覽的環境,針對觀眾的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聽覺去進行設計,並希望透過這些體驗,讓參展民眾的「六感」可以受到感動。

對方新樵來說,建築應該是要讓人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感知,看是否有機會喚起人感受力,透過這樣的軟體跟硬體結合,讓人感受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

譬如,以味覺來說,這次現場製作了10座特殊的茶山、討論10款茶,並且在展覽現場會有奉茶團隊的表演,讓民眾可以體驗到對應的茶款。嗅覺部分,特地跟去年榮獲有香水界奧斯卡之稱的A+OA嗅覺工藝設計冠軍、P. Seven潘雨晴所調製出的「茶的一生」,在現場會有噴霧器,讓特定的香味可以充滿現場空間。

最後,方新樵也期盼該展覽有機會可以回到台灣展出,但因相關經費均自籌,在還沒找到贊助單位的前提下無法保證得以回國成展,期盼有單位願意支持。

《+++TEA SPACE循環茶事》展覽官網:https://circularteaspace.com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方新樵:想成大師弟子,就得承受世界級的操與苛
曾志偉「佛系」建築 遠征威尼斯雙年展
半世紀前的感動!雲門再度以《薪傳》,為台灣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