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首辦台灣護理發展史特展 策展人陳永興憂:護理人才不足

(左起)台杏文教基金會理事長陳政宏、台杏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永興、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劉景寬、台灣醫學史學會秘書長方惠芳在國際護師節發表《台灣護理發展簡史》一書。(記者黃富貴攝)
(左起)台杏文教基金會理事長陳政宏、台杏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永興、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劉景寬、台灣醫學史學會秘書長方惠芳在國際護師節發表《台灣護理發展簡史》一書。(記者黃富貴攝)

512日是「國際護師節」,為紀念南丁格爾女士,台杏文教基金會(11)日在台灣醫療故事館舉辦台灣首次「台灣護理發展史特展」,讓大家看到台灣120年的護理史的演進,並發表《台灣護理發展簡史》一書,九位作者分別寫出百年來臺灣現代護理專業建立之路。

目前護理人員在2023年台灣護理職業總人數約18.6萬人,離衛福部健康照護司估計的護理人力需求24到26萬人還有一大段差距,因此台灣護理人力不足是當前極大的問題。據統計台灣每年畢業的護理人員約有1萬3千8百多名,進入職場就業率不到6成,在護理全聯會統計中,護理人員執業人數還在逐漸下降。

台杏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永興指出,為提升台灣社會了解護理師的貢獻,因此特別策畫「台灣護理發展史特展」,護理的台語說法與「乎你(給你)」同音,生病時醫生很重要,沒有護理人員的話,治療也很難完整,另外針對護理人員缺失提出的「三班護病比」,「人力不來怎麼提高護病比?」,他認為根本還是要讓讀醫學、護理的人知道醫學的本質,願意投入工作。

台杏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永興在台灣護理發展史特展介紹台灣護理發展簡史。(記者黃富貴攝)
台杏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永興在台灣護理發展史特展介紹台灣護理發展簡史。(記者黃富貴攝)

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劉景寬表示,在17世紀以前,護理是醫院醫療最主要的工作,當時都由修女或受過訓練的教會志工來從事這項工作,直到19世紀因醫療科技發展快速,在醫療照護變的更加精進及專業,在南丁格爾革命性下,成為現代化的護理學。

台灣醫學史學會秘書長方惠芳指出,台灣現代化護理分3個階段,早期由教會醫院帶入,故保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與愛心,到日治時代建立了看護士及護理法規、證照等制度,第3則是1949年戰後美援及協和醫院的護理系統,發展融匯出台灣現代的護理體系。

台杏文教基金會在台灣醫療故事館舉辦首次「台灣護理發展史特展」一次看到台灣120年的護理史的演進。(記者黃富貴攝)
台杏文教基金會在台灣醫療故事館舉辦首次「台灣護理發展史特展」一次看到台灣120年的護理史的演進。(記者黃富貴攝)

展覽中,包括瑪雅各第一個在台灣創立西醫院的傳教士與醫師,但卻不知瑪雅各二世夫人桑德絲(Millicent Bertha Saunders)是最早到台灣的護理人員,也是台灣護理的先行者另外,其實台灣第一本護理教科書,是在1917年時用白話字(台語)以羅馬拼音寫下,由戴仁壽醫師出版,完成以台語發音的《內外科看護學》全集,是醫界相當珍貴的史料。

還有,護理界稱一生就像一部「台灣護理簡史」的鍾信心、接生了4萬多個小孩的助產士洪寶帶、一生奉獻給台灣的美國護士,被稱為「澎湖阿嬤」的白寶珠...等等,都在展場可以看到。

陳永興也介紹,《台灣護理發展簡史》一書,從西方醫療傳道時期外籍醫護人員如何到台灣,開始培訓台灣的護理人才,介紹很多西方傳教士在台灣對護理工作播種的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