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大腸癌婦靠「微創手術」切除病灶腸段...傷口不到1公分、1週後順利出院

外科門診中常聽到病人要求手術要做「微創」,但微創適合每個人嗎?(圖片來源/buri@photoAC)

在外科門診中常聽到病人要求手術要做「微創」。 

廣義來說,只要手術傷口小於過去的認知,都算是「微創」,然而傷口只是手術的路徑,對於病灶的切除、止血、縫合才是目的,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微創手術目前的發展吧。

一名59歲女性,在健檢時意外發現大腸癌,且已導致腸道狹窄影響排便,經與病人討論後,運用達文西機器手臂切除病灶腸段,將檢體經由自然孔洞(也就是肛門)取出,再重新吻合腸道,最後只在腹部留下5個不及1公分的傷口,疼痛感極少,術後一週順利出院。

以腹腔鏡經由幾個小洞切除膽囊已施行超過30年,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微創手術,但每個人的病情、體型與美觀考量有所不同,目前可利用減孔套件將傷口由3個減至2個,甚至一個,並將它藏在肚臍裡,達到不留疤痕的目標,並降低術後的疼痛感。

本科的手術,8成以上能以微創方式施行,然而當病灶位於狹宰空間的困難部位(如接近肛門的直腸癌)、需要複雜手術步驟(如胰臟癌切除)、或處於危險區域(鄰近大血管的肝、脾腫瘤)時,雖然使用傳統腹腔鏡亦能完成手術,但若能藉助達文西機器手臂穩定精準的特性,加上第3支手臂猶如手術台上主刀者的分身,在上述情境下能讓手術出血量更低,過程更安全。

以往,曾經接受過腹部手術導致腸沾黏的病人,被認為是微創手術的相對禁忌,若是輔以3D腹腔鏡或達文西手術,幾乎都能安全地以微創方式完成。其他如ICG(indocyanine green)靛氰綠螢光染劑的運用,可提升組織的辨識度並確認血流灌注是否足夠,可有效減少合併症的發生。

現代的醫療已由過去醫師主導一切的時代,走向醫病共同決策,除了選擇最適當的手術時機與方法外,在術前調整病人心肺功能,設法改善營養狀況,採用合適的醫材來減少風險,都是個人化微創手術的一環,藉此共創雙贏的局面。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一般外科  鄭益和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71期《新光醫訊》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白衣筆記》中共對台壓迫一分 台美關係進展兩分 盤點習近平對台灣貢獻
流麻溝十五號記事》綠島人與思想犯攝影師
鯨魚的痛苦:為什麼應該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