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原文館聯展 《當代轉‧生》南門小白宮登場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文化部《當代轉‧生》原文館聯合策展,即起至22日於臺博館南門館小白宮展出,邀集6間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呈現6座「微型創意展櫃」,反映6館推動文化轉生的6種行動,每座展櫃貼有各館QR Code連結,可上網了解更多原文館故事;小白宮聯展結束,這些「微型創意展櫃」將移回各館持續展出。

文化部表示,6個教育箱代表6間原文館採集的在地故事,完成詳盡的田調與策展,文化部110年起支持4個國立博物館從事29個地方原民館的輔導工作,提升在地的認識及對典藏品的詮釋。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大同小米 Trakis Datong」,展出泰雅人對生活的主食「小米」(trakis)的禮讚,民眾可以體驗使用趕鳥器發出巨大的聲響。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Ulay・織男」,則從2位勇於突破泰雅族女性織布傳統的「織男」身上出發,原本泰雅族人是「男狩獵、女耕織」,織布有許多禁忌,也都僅由母傳女,但今日烏來地區已逐漸接受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開始接受男人學習織布。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主題「Tuying・都市原住民的樣貌」,桃園是臺灣原住民人口第二大城市,被在地的阿美族與泰雅族稱為「Tuying」,也用頭飾、串珠等創作重新展演當代的「桃原文化」。

臺北市北投區的凱達格蘭文化館「火山・撤離・遺留-凱達格蘭族的北投敘事」,從在地原生族群凱達格蘭族的觀點,重新演繹一個不一樣的北投與大屯山的文史敘事。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rapan c’oli mluyak」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呈現坐落於山海間的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獵人如何藉由對獵物的追逐實踐與追隨祖訓(Gaga)。

近來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熱播爆紅,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以「八尺門的野菜人」為主題,展出真實生活中「八尺門社區」野菜園種植的阿美族野菜物種。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臺博館提供)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用頭飾、串珠等創作作品重新展演當代的「桃原文化」。(臺博館提供)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講述當代烏來地區兼容並蓄的「織男」多元文化。(臺博館提供)

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微型創意展櫃「八尺門的野菜人」。(臺博館提供)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大同小米 」,展出生活主食「小米」的禮讚。(臺博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