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藝術工作者疫情期間收入減 工會籲政府改善工作環境

隨著疫情趨緩,各種表演、展覽都陸續登場,但回顧過去幾年的新冠疫情,這段期間讓許多藝文工作者都苦不堪言。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何孟娟指出,「有視覺藝術創作者在準備2、3年的個展期間剛好遇到疫情,他可能就要再等2、3年,因為第一個場地預約就是要這麼提前,他的銷售期是非常短的;但他在申請紓困的時候其實是申請不到的,因為他並沒有取消。」

藝創工會公布最新的藝術工作者勞動調查,發現有6成的藝術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的收入減少,其中3成的收入減少超過一半。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理事長杜珮詩表示,「藝術工作者的平均月收入中位數級距也從2019年的3、4萬元下降至2、3萬元。」

以心理壓力來看,半數以上的藝術工作者壓力超標,其中兩成達到「建議應就醫」程度,雖然有半數人有獲得疫情紓困,但還是有1成以上有需求卻沒辦法獲得紓困補助。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秘書長曾福全表示,「他們有些人沒有簽約的習慣,無法證明說這段期間因為疫情而沒有工作,且藝文工作者來申請的時候,要怎麼避免一些不當的獲取,文化部在紓困上如果沒有身分認定機制會有一些困難點。」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長魏秋宜指出,「調查跟研究,這是去思考到底誰是藝文工作者、怎麼去認定這個藝文工作者是在年底會發布,那現在開始重新再做一個規劃,那我們想說我們在作規劃之前,是不是我們跟藝創工會等單位先討論一下。」

藝文團體希望政府能公布身分認定機制,文化部回應已經推動研究調查,希望外界能給時間,預計6月會先邀集相關單位討論,讓文獎條例等規劃能更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