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金馬60得獎名單 啟示錄:李安示範了影迷與觀眾素養的理想長相

第六十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李安走紅毯(金馬執委會提供)
第六十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李安走紅毯(金馬執委會提供)

李安推翻電影獎常見的「預投票」評選方式,讓每一位評審輪流發表自己對於愛片的看法,此評選討論方式有利於讓所有入圍片光芒都被充分提及,並助其他評審看見原所忽視的作品亮點。這能大大改善評審討論過程常會出現的拉踩現象,達成評審是在尊重每部作品的前提之下投出選票。李安此舉已經不是拉出「金馬60 評審團」整體素養高度而已,而是示範了作為愛電影的觀眾或影迷,與同好在討論電影時的理想情境。

【雀雀】2023年第60屆金馬獎已於11/25公布得獎名單。今年得獎名單放眼望去,獎項落點明顯分散:大獎部分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獎、帝后與編劇獎項,悉數落在不同電影身上(註一),頒獎法呈現出較傾向坎城影展這類「一部片一大獎」的狀況。除了《老狐狸》得 4 獎,《石門》、《疫起》與《本日公休》各得 2 獎之外,其他入圍電影最終皆以獲得1獎作收。而這可能是來自於李安作為金馬60評審主席,鼓勵每一位評審踴躍談論每部入圍作品、讓各部電影有被充分討論後的必然結果。

金馬60評審團(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60評審團(金馬執委會提供)

李安示範評審素養與影迷、觀眾該有素養

賽制難以輕易更改,評審過程卻有十足彈性。不只是金馬獎,尤其對於任何一個小評審團制的電影獎而言,評審團才是一個電影獎的最後守門員,不論是讓入圍名單的失誤結果得到平反、還是在超難評選的死亡之組名單中給出彰顯出比入圍價值的更大意義⋯⋯或者其實評審在評選當下也沒想著這些,而只是專注沈浸在百家爭鳴的美學討論裡吧?無論如何,既然公平公正公開是金馬獎的三大定律,那麼評審只要再加上李安所說,遵從公開討論原則,與電影認真交心、並以喜歡為重,那麼得獎名單怎麼可能會難看呢?

李安這次推翻電影獎常見的「預投票」評選方式(註二),而是讓每一位評審輪流發表自己對於愛片的看法。這樣的評選討論方式有利於讓所有入圍片光芒都被充分提及,並助其他評審看見原所忽視的作品亮點。如此一來,就算其他評審最終沒被拉票,也至少能知道自己不喜歡的電影被別人所愛是為何?私以為這能大大改善評審討論過程常會出現的拉踩現象,達成評審是在尊重每部作品的前提之下投出選票。李安此舉已經不是拉出「金馬60 評審團」整體素養高度而已,而是示範了作為愛電影的觀眾或影迷,與同好在討論電影時的理想情境。先不管電影的未來究竟如何?至少喜歡電影的你我他都是該像李安那樣愛護電影。

頒獎嘉賓|李屏賓、李安(金馬執委會)
頒獎嘉賓|李屏賓、李安(金馬執委會)

分眾抑或是分豬肉?「最大贏家電影」的價值重新定義

金馬獎自1981年第18屆開始有「入圍名單」以後,42 年來共有 23 年是「入圍最大贏家電影,最後成為年度最佳劇情片得獎片」的紀錄,機率高於一半。不過在金馬60的競獎場上,一共入圍九項的最大贏家電影《五月雪》,最終是以獲得最佳音效一獎結束這一回合。至於年度大贏家電影,是入圍 7 獎、最終獲得 4 獎的《老狐狸》。

《老狐狸》(華映娛樂提供)
《老狐狸》(華映娛樂提供)

或許有人會說,得 3 獎或得 4 獎算不上什麼大贏家電影,過往有些電影獎頒了出不少「最大贏家電影」,如今也不乏有此道之擁護者。例如今年初的奧斯卡獎,《媽的多重宇宙》便以入圍11獎、最終獲得7獎肯定,成為「入圍、得獎皆是最大贏家作品」,名留影史。通常影迷與觀眾也樂見於一部電影被聚焦、打敗天下無敵手的戲劇性得獎結果,且這確實是能夠勾動起某些觀眾對於一部「從來沒想過要看的電影」產生好奇心(並進一步去看這部電影)的好結果。但同樣是奧斯卡獎,在2021年第93屆時也發生過「不是入圍最多獎的電影」《游牧人生》(6項入圍),打敗了入圍10獎的《曼克》,成為獲得3獎的年度「最大贏家電影」。若非《游牧人生》當年所獲得的三獎是最佳影片、導演獎與影后大獎,否則其實「得3獎」聽起來就也不像是什麼「大贏家」了。

事實上,「得3獎」、「得4獎」這樣的電影獎結果在十年來越來越多、各國各獎皆有。這樣的趨勢反而能帶我們思考,一部好電影要成為電影獎橫掃七八九獎的「最大贏家」為何越來越難?或者那真的重要嗎?一旦獎給得平均,為何就會被說成是在「分豬肉」?難道沒可能是分眾與各片美學制高點被看見的結果?或是電影獎本該就會出現各種可能性?何況究竟有誰規定、參照過往電影獎的給獎方式難道真的就是最好?

時至今日,一個電影獎有沒有可能兼容並蓄、既傳承自過往電影獎所能帶給影人與觀眾「愛電影的熱血被激盪噴發」的快樂,也能持續開創出當代與未來影迷看待電影時的新鮮想像?一個電影獎最終有沒有沒頒出「大贏家電影」其實已經不再重要,有或沒有都好,重點是我們是否能夠覺得每部電影得獎有其實至名歸之處?如一開始所說,金馬60既然傾向坎城頒法,那麼就是評審們已將每部入圍電影都視作是好作品了,給獎名目是更聚焦在電影的卓越與關鍵之處,卻又不只是僅鼓勵在獎項名目的成就本身。至少筆者在重新消化金馬60得獎名單時,是這樣去感受他們的。

李安跑金馬60慶功宴大地遊戲之《老狐狸》(雀雀)
李安跑金馬60慶功宴大地遊戲之《老狐狸》(雀雀)

金馬60大贏家電影《老狐狸》

攤開金馬60得獎名單,《老狐狸》獲得最佳導演獎、男配角獎、造型設計獎與原創電影音樂四獎,洽洽驗證了《老狐狸》是一部在各環節表現上皆屬高分之作。當然,若不是《老狐狸》一開始就被排除在最佳劇情長片獎項入圍名單之外,要賭《老狐狸》取代《石門》成為年度最佳影片得獎電影也是不無可能。但既然時間無法倒回,那麼金馬 60 得獎名單算是給了《老狐狸》一個好的結果。當然遺憾是有、也計較不完的。頭哥王誌成上次以《返校》斬獲金馬美術設計獎,這次卻是以造型設計名義騎上金馬,果然是電影獎難預測,但豈不是也是種驚喜?

《老狐狸》作為金馬60大贏家電影的美妙之處在於該作與一甲子的金馬獎之間有著聲氣相通的氣息質地。不可諱言《老狐狸》作為年度金馬獎入圍電影群中的質地最精緻之最,尤其電影裡所闡述的精神向度溫潤如玉、禁得起細品,是越刷越好看也越感人,能不被時間洪流所沖淡濃度的電影藝品。

《富都青年》吳慷仁(金馬執委會提供)
《富都青年》吳慷仁(金馬執委會提供)

影帝《富都青年》吳慷仁

相信台灣觀眾在 2021年看過《斯卡羅》以後就再也沒人會去質疑吳慷仁身為一個演員的敬業態度。吳慷仁在這個時刻成為金馬影帝確實在戲外也成了一樁美談,讓人看見一個打工無數、被好導演挖掘成為經典男二「花拓也」的台灣囡仔,終於首次入圍金馬獎並得獎的勵志故事是真的存在。

在吳慷仁獲得最佳男主角獎之後,金馬頒獎典禮後台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是李安主動跑來向吳慷仁致意,並把握住了兩分鐘的時間、好似想把他對吳慷仁表演的看法悉數坦露,尤其是對於收和放之間的表達探討。在喧鬧間仍可看見李安腦子運轉方式的條理以及細膩見解,不受環境擾動仍專純地緊抓住哪怕是一分鐘也好的交流機會。也希望這對成為金馬影帝以後的吳慷仁是重要的人生時刻,畢竟從此以後,觀眾對這位影帝的期望恐怕是更高了。

▲林品彤以《小曉》成為最年輕獲金馬獎的影后。(圖/CATCHPLAY+)
▲林品彤以《小曉》成為最年輕獲金馬獎的影后。(圖/CATCHPLAY+)

影后《小曉》林品彤

《美國女孩》妹妹林品彤在《小曉》裡飾演一過動兒,在自我情緒管理上的學習障礙連帶地讓母親(陳意涵飾)生活陷入困境,母女仰賴著保羅老師(劉俊謙飾)在校內與私生活的幫助,直到事態走向失控臨界點。

除了電影,林品彤持續演出過舞台劇也拍了劇集,有著非常強大的表演企圖心,這樣的影人故事在歐美影劇壇常見但在台灣卻是挺新鮮的存在。《小曉》裡的小曉有著無庸置疑、非她不可的角色詮釋,不論是年紀適性、頑強態度或者是高難度的情緒表達,若不是有林品彤這樣表演慾旺盛的演員來支撐,恐怕都無法將這個電影故事裡的小女孩處境呈現完整,包括發飆與沈默、失控與委屈間的強烈對照。或許這樣的角色本來就是專業演員求之而不得的可發揮類型,但林品彤確實是妥妥地演好了小曉。

方志友演出《本日公休》。(圖/威視提供)
方志友演出《本日公休》。(圖/威視提供)

女配角《本日公休》方志友

《本日公休》的方志友,與《老狐狸》劉奕兒、《小曉》陳意涵、《五月雪》萬芳和《白日之下》梁雍婷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她所飾演的女兒角色在勇於爭取自己想要的人生上所奉獻而出的努力,有著不由分說的理直氣壯,以及不想被看見的逞強與委屈,為普世女強人雕刻出底氣也平添幾分美麗可愛,可說是贏在人設以及演員的完好執行。

未來的女性故事樣貌會長成怎樣?全世界都還在嘗試,嘗試開闢出一條不助長厭女風氣借題發揮、又要為女性找到真正自由並受觀眾認同的故事路徑,這在商業與藝術電影門檻上著實都是比男性故事還要來得高,但若做得好,那麼就會出現像是方志友這樣異軍突起的案例,也是挺激勵人心。

《老狐狸》劇照
《老狐狸》劇照

男配角《老狐狸》陳慕義

陳慕義作為《老狐狸》的地下男主角,得獎本就實至名歸。這部電影把台灣白手起家富有阿北的浪漫、奸狡、可愛與落寞等面向,逐幅拼接成普世台客大叔群像,由陳慕義充滿台式氣口、典型亞洲老狐狸眼臉線條,以及渾身正裝的造型搭建出了比漫畫人物設計還要精準的角色典型。陳慕義看來是演得一派輕鬆,誰又能從中拆解出其多元多年的台灣演員文化累積脈絡?這樣的無形表演能量,由陳慕義詮釋得渾然天成,更顯《老狐狸》選角的勇敢與高明。

謝咏欣《但願人長久》詮釋青少年時期充滿叛逆個性的姐姐。(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謝咏欣《但願人長久》詮釋青少年時期充滿叛逆個性的姐姐。(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新演員《但願人長久》謝咏欣

《但願人長久》的謝咏欣在片中有著與吳慷仁最激烈的對手戲,這個「女兒圓圓」角色,在兒童時期受過爸爸的溫柔疼愛,在成人時期與父親冷淡互動,而謝咏欣所負責扛起的,就是中間那一段、父女之間感情產生最撕裂拉扯的青少女時期。謝咏欣成功銜接起了前後,將女主角從可愛純真、成長期叛逆,到成人後的人格成形的中間過渡期,以劇烈而又理所當然的青春盛開姿態來回應一切,那是對爸爸由愛轉恨的矛盾時期,父女對彼此的怨懟都有直接的爆發、不再隱忍,兩個曾經那麼相愛的父女,走到那一步的無可避免,電影當下越炸裂就越能彰顯出觀眾看結局時的不忍。儘管謝咏欣只負責桀驁、逞強與對著幹,但每每在她不語時的眼神裡,都能看見還有愛的光芒以及惹人憐愛的少女傲氣,是新演員獎入圍角色中最狂野也最坦然的一個存在。

劇本《大山來了》

孫杰的《大山來了》故事描述一個城鎮間令人聞風喪膽的名諱,實則從頭至尾都沒出現在電影裡的人物「大山」,大山被謠傳、被利用、被借題發揮,但就是沒有出現。可大山仍能搞得全城風波不斷。這樣膠著在對於大山的敬畏與想像的過程中,讓觀眾越看越能產生自我思考的念頭,評判與質疑起大山存在與否、厲害與否以及生死與否?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思維訓練過程。

事實上,《大山來了》與多年來尤其是金馬 55 之前所入圍過的不少優秀中國大陸電影都有著沆瀣一氣的文本思維,由此也能看出五年來中國大陸獨立製片的創作精神仍在延續。時值金馬60 把原著劇本頒給孫杰,有著承接於金馬曾將劇本獎頒給《讓子彈飛》、《大象席地而坐》、《山河故人》與《我不是藥神》等作的意念傳承,意即以藝術形式帶上批判意識的電影,在華語影壇裡是永恆不變的王道。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金盞花大影業提供)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金盞花大影業提供)

改編劇本《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程偉豪前往金馬獎的路上可說是一步一腳印,首次得金馬是他的劇情短片《保全員之死》,《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最佳改編劇本獎是他的第二座金馬,而期間八年來,程偉豪還歷經了金曲與金鐘提名,以及《紅衣小女孩》第53屆金馬、《緝魂》第58屆金馬提名,創作與執行力皆旺盛。這次與吳瑾蓉一起以《鬼家人》拿金馬是個非常令人振奮的結果,有趣的喜劇故事本就不該再被小覷,而兩人在性別議題上的調侃也成了具有商業價值的笑話,低俗與高明並俱,尤其全劇組包括演員的戮力信仰與奉行,各單位能量的灌溉都讓這顆敢於想像的高概念文本開出一朵雅俗共賞的奇花,既接地氣也是能拿出國比賽的台灣特有種。

▲電影「石門」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符合一貫關懷人文的情懷。(圖/翻攝台北金馬影展官網)
▲電影「石門」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符合一貫關懷人文的情懷。(圖/翻攝台北金馬影展官網)

金馬60最佳劇情片得獎片:《石門》

樂見《石門》成為最佳影片得獎作品這樣的結果,在於獨立電影的艱辛製作過程與價值,從來都值得被慎重善待。且在網路影片方興未艾的當代,《石門》不只是能存在於電影產業也對網路影像創作者能帶來啟發,獨立創作的樣貌百百款,《石門》把女主角放進各種中國大陸社會環境裡去共處、共振與共創的形式本身就是神奇與獵奇兼具。表面上《石門》是讓觀眾看見一個年輕女孩懷胎十月過程中面對道學習、職涯、愛情與家庭課題時的應對方式,但每個過程中所丟出來的社會議題有如流彈四射般猛烈,每一題都令人猝不及防、無法招架甚至是啞口無言、細思極恐。不只是導演黃驥,就連我們看到《石門》都要驚奇、驚訝與驚嘆了。

頒獎嘉賓|桂綸鎂、陳湘琪、陳淑芳、李心潔、謝盈萱(金馬執委提供)
頒獎嘉賓|桂綸鎂、陳湘琪、陳淑芳、李心潔、謝盈萱(金馬執委提供)
  • 註一:2023年第60屆金馬獎得獎名單中,最佳劇情片獎得主為《石門》、最佳導演獎由《老狐狸》蕭雅全獲得,影帝為《富都青年》吳慷仁、影后《小曉》林品彤,劇本獎由《大山來了》孫杰獲得,改編劇本獎得獎者為《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吳瑾蓉與程偉豪。

  • 註二:「預投票」評選方式是個相對殘酷的評選方式,意即一開始讓評審可能只能在五位入圍選項中選出兩三個心頭好,藉以先排除掉落選的最後兩名,再直接讓評審團聚焦在前二三名做討論,從中票選出得獎者。

2023年第60屆金馬獎完整得獎名單

▶歡迎加入Yahoo奇摩電影戲劇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

[特企] 曹佑寧輕鬆催動風格靈魂!
金馬60/死亡之組 吳慷仁抱走金馬影帝!12歲林品彤封后
金馬60/紅毯10美!志玲姐姐又仙又甜 69歲林青霞這樣保養太逼人

更多金馬相關:
★專題報導:https://bit.ly/2pO2ZTj
★即時影音:https://bit.ly/34PeZ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