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婦人險遭騙千萬 誤信詐騙陷憂鬱,何時該就醫?

詐騙事件頻傳,無論是被騙情還是騙錢,受害者往往損失慘重。精神科醫師更表示,若遭詐騙後出現自責或適應障礙症而未就醫,病情可能加重成憂鬱症。

今年62歲的宋女士去年參加股票投資群組,短短1個月內向親友集資1,500萬。家人聽聞集資一事後,擔心是詐騙而多次勸阻,卻常演變成口角衝突。之後家人堅持帶宋女士至警局詢問,確認是詐騙,雖及時避免宋女士血本無歸,她卻開始出現情緒起伏大、躁動、失眠、焦慮及自責等情形。

家人擔心她患上憂鬱症或失智症,急忙陪同宋女士就診,經醫師診斷為適應障礙症合併焦慮及憂鬱,確認無失智情形。

遭詐陷自責,什麼時候需就醫?

如果在遭詐騙後,發現自己或親友有失眠難入睡、鑽牛角尖或不斷與親友爭吵等症狀,建議就醫尋求治療。圖片來源 / Pexels
如果在遭詐騙後,發現自己或親友有失眠難入睡、鑽牛角尖或不斷與親友爭吵等症狀,建議就醫尋求治療。圖片來源 / Pexels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遭詐騙就像得新冠肺炎一樣,人人都有風險,受害者不一定全部都是中高齡者。

詐騙者利用人的好奇心、貪婪、恐懼或對未來的期待等情感行騙,透過社群及通訊軟體接觸到受害民眾,在建立信任關係後,以「放長線釣大魚」的方式詐騙得手。施姸安指出,如果發現自己或親友有出現以下症狀,建議勇於求助或就醫:

1.個人自覺症狀

• 失眠、難入睡、淺眠、常做惡夢。

• 吃不下、食不知味。

• 一直鑽牛角尖,苦惱於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

• 心情低落、憂鬱、快樂不起來。

• 絕望感、無價值感、罪惡感、羞恥感。

• 和親友不斷爭吵。

• 大量飲酒或採取不合適的調適策略,想麻痺自己。

• 出現想一走了之、覺得世界沒自己比較好、自殺的想法。

2.親友觀察症狀

• 易怒、常情緒失控、易與他人發生衝突。

• 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容易出包、容易發生車禍或意外。

• 行為反差(個性活潑者變得沉默寡言,安靜者突然變得聒噪多話)。

• 負面言語、一再提及自殺或想消失的想法。

• 出現自殺行為

適應障礙不求助,恐變成憂鬱症

受害者發現遭詐騙後,通常會出現災難性事件後的「情緒5階段」,從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接受。施姸安強調,情緒5階段不會一次就到位,很可能在過程中反反覆覆,例如在討價還價及沮喪間來回,導致個案出現適應障礙症。

此時如果延誤就診,很有可能會從適應障礙症掉入憂鬱症。施姸安表示,建議採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同時進行,協助患者脫離情緒泥淖。用藥會視病況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第一時間緩解症狀,讓心情止跌回升。

心理諮商則可幫助個案擺脫自責感、了解「被騙不可恥」,也提高對突發事件及生活變化的應對與適應力。執業諮商心理師王映之表示,如果是中高齡長輩受騙,背後可能隱藏了孤單或需要陪伴的情緒,心理師在諮商的過程中,除同理錢財上的失落,仍須協助個案找到「社會情感支持」的來源。

出錢之前先「停看聽」,避免落入詐騙圈套

王映之建議,身旁的親友應以不責備的方式,花時間陪伴。受害者本身則可透過「正念」練習,覺察個人情緒,了解雖然被騙,但在生活上仍擁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也協助減緩對於未來的焦慮。

面對可能被詐騙的情況,懂得「停看聽」、詢問第二或第三意見,顯得十分重要。圖片來源 / Pexels
面對可能被詐騙的情況,懂得「停看聽」、詢問第二或第三意見,顯得十分重要。圖片來源 / Pexels

除了他人的陪伴與練習正念,懂得在做重要決定前「停看聽」也很重要。像遇到飆股或投資群組成員提出「穩賺不賠」、「保證獲利」等誘人話術時,即便覺得心動,也要多觀察、多打聽,避免不小心中了詐騙集團圈套卻不自知。

施妍安表示,不少中高齡者雖然防備心很重,但只要詐騙集團放長線、每天噓寒問暖,或頭幾個月讓受害者嚐點甜頭,等到「破大防」後就非常容易上當受騙。因此,周邊家人或親友的關心與警覺心,其實非常重要。

「無論是詐情還是騙錢,社會連結比較好的人,比較不容易被詐騙,」王映之說。如果中高齡者平時就能多與親朋好友互動,或參加社團和社區大學課程,增加社會參與,當面對可能受騙的情況,就有第二或第三意見可以詢問。

延伸閱讀:

腰痛舒緩3穴位,腰痛位置、原因、疾病警訊一次看懂

腸胃炎症狀、原因有哪些?腸胃炎分2種,4處易傳染

憂鬱症症狀+17個前兆測試,憂鬱症治療、陪伴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