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1人失智 國健署:非藥物可延緩病程

當老年人出現記憶力退化、易發脾氣等症狀時,早期會被稱為「老番癲」,以為是年紀增長後出現的自然現象,輕忽就醫警訊,此時長輩可能已經患上失智症;國健署表示,雖目前仍無藥物可修復受損細胞,不過仍有需多非藥物方式可延緩病程。

全世界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病患已經生病,應該要接受治療。

協會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該如何區分是一般老化亦或是失智症徵兆?老化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失智則是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且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國健署表示,雖然目前沒有藥物可以修復失智症患者大腦中已受損的細胞及區域,然而有許多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例如認知訓練、園藝活動及藝術創作等等,可以幫助失智者延緩病程。

國健署指出,無論是運用輔具與道具進行的認知訓練、強調人與環境互動的園藝活動,或是利用不同素材表達內心的藝術創作,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刺激失智症患者的感官,提升認知及促進身體活動,使失智症患者從中獲得成就感、尊嚴與價值,得以發揮自身的潛能且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增進失智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更多太報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台灣失智人口達32萬 未來20年內「每30分鐘增1失智者」
北市失智症人口高達4萬人!營養師推「1飲食法」護腦防衰退
東基「一站式」失智鑑定成效良好 銀髮智慧門診7月正式上路
年紀輕輕認知障礙!醫提醒:失智徵兆40歲就浮現 應釐清3觀念
遠離重聽可防失智 日名醫教你腹式呼吸等3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