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翁彎腰駝背、長期上背痛,「1方法」改善骨折和背痛問題

76歲的老先生長期上背痛就診,門診時發現胸椎第七、九節壓迫性骨折,先透過保守治療及穿著背架,並服用鈣片及補充維生素D促進骨癒合,經後續門診追蹤觀察,老先生治療未如預期,而且彎腰駝背加劇,核磁共振顯示骨折未癒合。

 

老先生在另一次意外跌倒,導致第一腰椎壓迫性骨折,使他連站立都有困難,因此同意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椎體成形術,同時將之前未癒合的胸椎一併處理,手術過後立即可以起身行走,先前的上背疼痛一併改善。

 

高齡化、疫情導致運動量減少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表示,因社會高齡化、疫情導致外出減少,運動量及曬太陽的頻率下降,許多人在家因跌倒或彎腰搬重物,產生壓迫性骨折。胸椎除了第十一/十二節外,因為有肋骨支撐,保守治療成效較佳;但胸腰椎交界(第十一/十二胸椎)及腰椎無肋骨支撐,通常保守治療效果較差。

 

許多年長者因為長期無症狀的骨質疏鬆,因此就診時呈現多節的壓迫性骨折,醫師可以藉由核磁共振或者電腦斷層判斷骨折的新舊,精確判斷疼痛的來源給予適當治療。

 

骨泥注射替代受傷疏鬆骨頭

羅逸帆說明,當止痛藥及背架使用無效者,骨泥注射來替代受傷疏鬆的骨頭是一個不錯選擇,俗稱「灌漿」或者「椎體成形術」。手術可採局部麻醉,定位後由背部後方打入穿刺套管並注入骨泥,傷口小如原子筆尖,做完立即可返家。

 

手術過後三個月內建議補充足量鈣質及維生素D,避免彎腰或者負重,直到骨頭與骨泥密合為止。羅逸帆提醒,並非所有脊椎骨折都適合打骨泥,壓迫性骨折有時潛在爆裂性骨折的風險,應先由專業骨科醫師評估檢查分析。

 

羅逸帆表示,新冠病毒迫使人類生活習慣有了改變,但是身體健康卻不應該因為疫情而打折扣。平時做好自我保養,預防退化及骨質疏鬆,適當運動及均衡飲食及保持良好心情,是減少背部疼痛、進出醫院及長期抗疫最好良藥。

 

延伸閱讀:
台灣髖骨骨折率亞洲第一,先預防「1疾病」降低骨質疏鬆風險
骨折開刀後自己會好?!「1件事」沒做到位,很難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