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來,生活有什麼不一樣?】人口老化、耕地減少——農業還能吸引青年返鄉種田嗎?

編按:520是新舊政府交接的日子,標誌著總統蔡英文八年執政即將結束。《環境資訊中心》精選民眾有感的主題,透過關鍵數字與政策,搭配人物小故事採訪,在眾多政治人物的表現評比中,留下你我的520回顧與展望。

台灣有句俗諺「一粒米,百粒汗」,但現在光是有百粒汗,恐怕都不足以養活一粒米。近年各項數據皆指出,台灣農地總量越來越少,而隨著國土計畫將在明(2025)年上路,更多關於農地改劃建地的消息傳出。

究竟現在的台灣農地總量為何?不同縣市的農地面對什麼狀況?

七年減少1.8萬公頃 花蓮短期耕作地暴減逾4500公頃

根據農業部數據,實際有進行農耕的短期及長期耕作地[1],七年間面積從74.6萬公頃下降至72.7萬公頃,少了逾1.8萬公頃。長期耕作地減少最多的縣市為台東縣,減逾2400公頃。短期耕作地減最多的則是花蓮縣,減少4531公頃。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葉佳宗說,「如果回溯20年,我們曾經有100萬公頃農地,然後一直減少,現在只剩70多萬公頃」;耕地減少的大部分原因是土地變更用途、開發都市計畫及工業區,或變成休閒地。

以葉佳宗觀察,北部的休閒農地愈來愈多,產業朝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農民變得沒有耕作意願;而花蓮、台東,則因為人口外移,農民越來越老也越來越少,現耕作少數水稻田,休閒地、荒地變多。

而桃園休閒地七年間經歷不同幅度的升跌,葉佳宗指出是跟水資源供應有關,例如旱情嚴重時,政府會以補助形式讓農民休耕,把水轉給都市及產業使用,到了雨季來臨、政府不再提供補助,農民才重新耕作。

農業人口十年少43萬人 政府推動青農調整人力結構

不只耕地,農業人口流失也是近年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國農牧戶數及人口,從77.5萬戶減少至近76萬戶。若以農牧戶戶內人口計算,則由約282萬人下降至239萬人,少了近43萬人。

為此,政府透過設立農業科技園區以及農民學院,帶動研發、生產及內外銷,並培訓農業人力。2009年開始推動「小地主大專業農」政策,旨在調整農業人力結構,促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截至2023年,全國大專業農平均年齡為47歲,比國內一般農民平均年齡(64歲)低。

除了上述做法,政府近年也積極推動「青年農民輔導」,根據農業部最新資料顯示,去(2023)年時共7879人加入在地青農交流服務平台,平均年齡落在35歲左右。

【人物小故事】看見台灣的農業危機,返鄉青農有話要說……

林柏賢,28歲,新北長大,原本在台北領著固定薪水,去(2023)年9月決定裸辭,回到家鄉雲林種西瓜,並利用社群媒體推廣種田,成為農業勞動力老化中,逆流而上的青年網紅。

我之前做道路工程,每月領固定薪水,日復一日。我想看看世界、體驗人生,就想務農。我對種西瓜最有興趣,可以種得比別人的大,會很有成就感。

但我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會。白天跟爸爸一起務農,晚上再上農會辦的農業課,包括永續農業、行銷等。

不過台灣農業的入場門檻很高,你光要找到一塊田已很難,村裡老人不太願意租田給外地回來的年輕人,怕把田搞爛。政府有農地銀行,把荒地整合,但很多是中年人的田,沒租出去的大部分還是老人的田,政府有沒有給老人地主這個資訊?政府有認真去找田嗎?其實只要讓大家覺得農業會賺錢,就會吸引年輕人回來。

現在朋友都笑說,如果我在南部發展得好,就來投靠我,或者會說有賺錢就跟他們說,他也想離開台北。

我還是想賺錢、買房買車啦。只是現在最大的夢想是開農場,買車排到後面了。

※完整專訪請點此

註釋

 [1] 我國農地可粗略分為短期耕作地、長期耕作地,以及長期休閒地三種。短期耕作地指含能蓄水,經常可以栽培水稻之耕地、水稻以外之短期作耕地(蔬菜等)及短期休閒地;長期耕作地指土壤不容易貯水或水量不足只能栽培陸稻、雜糧及果樹類等之耕地;長期休閒地指耕地長期荒蕪,未種植作物之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