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癌症都是在50歲後發生!該做哪些健康檢查?多久要做一次?50歲後的「6大免費篩檢」一次看


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之升高,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想避免癌症,不只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健康檢查也是不可或缺。

國民健康署為了維護國民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因此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的成人健康檢查,只要符合資格就可接受檢查。但是,健檢項目百百種,50歲的自己到底該怎麼選哪些?政府補助的免費健檢有哪些?多久需要做一次健檢?

50歲可以做哪些檢查?

癌症的發生率多發生在50歲前後,同時心血管疾病比例也比較高。這時不論是否有家族史,除了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外,都可以開始替自己安排較高階的健檢方案。

癌症檢查
也因為近年PM2.5、空汙議題,且肺癌發生率也提高,便讓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也備受關注,衛福部宣布自111年7月1日起,正式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50~74歲男性、45~74歲女性有「肺癌家族史」和50歲~74歲「重度吸菸者」兩大高風險族群免費進行LDCT。除此之外,這時還可以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癌)、胃鏡(食道癌、胃癌)跟大腸鏡檢查(大腸癌),以排除癌症的風險。

而近幾年男性罹患攝護腺癌者增加,因此50歲以上男性也可安排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女性最重要的是婦科超音波檢查和子宮抹片檢查,可及早發現、排除卵巢、陰道、子宮頸病變,而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則可排除乳癌的可能性。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腹部超音波
.胃鏡
.大腸癌
.攝護腺超音波
.婦科超音波檢查
.子宮抹片
.乳房攝影
.乳房超音波

心血管檢查
50歲以上的中年人,三高風險增加,或是即便沒有三高,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的家族病史,在預算許可下,建議可進行腦部核磁共振及心血管檢查,排除因先天血管異常導致動脈瘤甚至破裂的風險,另外,心臟冠狀動脈檢查、頭頸部檢查,則可排除是否有心臟跟腦血管疾病。

.腦部核磁共振
.心血管檢查
.心臟冠狀動脈檢查
.頭頸部檢查

免費的成人健檢有哪些?

一、成人健康檢查
1.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1次
2.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每年1次
3.65歲以上:每年1次

檢查項目包含一般理學檢查、尿液檢查、血液生化檢查...針對國人常見6項健康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健康體重)進行評估。

另,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身可接受一次B、C 型肝炎篩檢,但B、C型肝炎篩檢須與成人健檢一同進行檢查。

二、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
提供50歲~74歲者,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

三、乳房X光攝影(乳癌)
提供45歲~69歲女性,以及40歲~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民眾,每2年1次的乳房X光攝影。

四、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
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五、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
提供年滿30歲有吃檳榔、抽菸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習慣的原住民(即便已戒除),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六、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LDCT(肺癌)
提供50~74歲男性、45~74歲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民眾,以及50歲~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的重度吸菸史民眾,每2年1次胸部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

我應該多久做一次健康檢查?

首先應考量幾項關鍵因素,如經濟、職業、年齡、是否有三高或腫瘤的家族病史,以及本身的生活作息。一般來說,30歲開始可以先進行基本的健康檢查項目;40歲~65歲者,則建議至少每2~3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並且針對高風險項目做追蹤;65歲以上者則應每年做1次健檢。

延伸閱讀:40歲以上就能做的「免費健檢」!LDCT、糞便潛血檢查...「6大健康問題、5種癌症篩檢」一次看懂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更多良醫文章
婆婆的心聲:做牛做馬,兒子卻堅持搬出去,我做錯什麼落到這個地步?
牛仔褲、睡衣多久要洗一次?洗錯恐成細菌培養皿!醫師告訴你「洗衣頻率」5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