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健保全面給付罕病SMA》藥物作用機制為何?是否排擠健保其他資源?醫師解析

8月1日起健保取消罕病SMA給付限制,解除「3歲以下確診」與「上肢運動功能RULM≧15分」的兩大限制。(圖片來源/freepik)

罕病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全名為SpinalMuscularAtrophy)背針及口服藥8月1日起取消健保給付限制,健保解除「3歲以下確診」與「上肢運動功能RULM≧15分」的兩大限制,全面擴大給付,預計新增250病友受惠。

被稱為「台灣SMA之父」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教授鐘育志表示,「SMA是一種單一SMN1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退化的罕見疾病,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持續性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與吞嚥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鐘育志2000年與李鴻研究員等人,共同研發出全球第一個SMA小鼠模式,奠定SMA致病機轉與藥物研發開始。

對此,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蔡力凱表示,這個國際通稱「Taiwanmodel」的SMA台灣模式小鼠,是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光」,台大醫院團隊也以此SMA小鼠,陸續在國際發表多篇重要學術論文,引發熱烈討論。

SMA藥物的作用機制為何?

鐘育志提到,SMA發生機率約1/10,000-20,000,屬於罕見疾病,也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最嚴重的第一型患者在2歲前死亡率約80%,臨床症狀包括全身肌肉張力低下、四肢與軀幹肌無力及肌肉萎縮,SMA病人的運動功能會隨著時間持續地退化。

他表示過去就有一位10歲的小病人「小晴」,從每天24小時臥床、配戴呼吸器,到4、5歲接受恩慈治療後,逐漸不再全天依賴呼吸器,且經常規劃旅遊、露營,成為凝聚家人情感的開心果。

問到藥物的作用機制?

鐘育志解釋,「不管是利用RNA藥物或小分子口服藥物,或者是基因治療藥物,都是把失去的蛋白質找回來,因為這個基因的變異會使患者的SMA蛋白質缺乏,引起相關功能缺失。不管什麼樣的機制都是要把失去的蛋白質補充回來,如果是已經死亡的神經是沒辦法恢復的,但如果神經只是暫時休眠還沒到死亡,還有機會回復。」

被稱為「台灣SMA之父」的鐘育志,2000年與李鴻研究員等人,共同研發出全球第一個SMA小鼠模式,奠定SMA致病機轉與藥物研發開始。(攝影/陳稚華)

SMA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最嚴重的第一型患者在2歲前死亡率約80%。(攝影/陳稚華)

醫:SMA及早正確治療成效越好

蔡力凱表示,許多人常將「SMA」誤認為「漸凍人」,他解釋,兩者都是運動神經元疾病,但發病時間與影響不相同,原名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漸凍人,通常在成人時期發病,對家庭與社會的衝擊來得突然,可能維持3至5年;SMA則多在嬰童時期發病,他們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卻更加漫長,可能長達30、40年之久。

蔡力凱指出,根據台大醫院治療經驗顯示,SMA病人接受治療多呈現運動功能進步,且治療前功能越好則治療效果越好,即越早治療越好。他強調,「醫療進展與健保相助,越來越多罕病病友有機會長大成年,實現人生夢想、貢獻社會,甚至創作出比許多人都出色的書法、繪畫作品。」

他也鼓勵SMA病友和醫療團隊討論,積極接受治療,也期待大眾與國家持續關懷SMA病友,關注更多罕病。

蔡力凱指出,根據台大醫院治療經驗顯示,SMA病人接受治療多呈現運動功能進步,且治療前功能越好則治療效果越好。(攝影/陳稚華)

健保SMA全面擴大給付,藥物與復健應雙管齊下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副院長周宜卿進一步說明,國內健保給付SMA也因應科學研究的進展,與時俱進逐步開放,2020年先開放新生兒與兒童申請;2023年打破治療年齡的限制,讓成人病友也有機會接受治療,同時提供3種藥物供選擇;今年8月更打破確診年齡與上肢運動功能的限制,讓許多本已不抱希望的病友,重燃希望。

周宜卿分享,最近來諮詢的20多歲女性病友,小時候就因走路容易跌倒,檢查確診為SMA,但因兄弟姊妹已有人久等不到SMA藥物而過世,讓她不敢懷抱希望,就算後來看到健保全給付的新聞,也怕無法順利獲得治療。「還有一位病人,過去2次因上肢運動功能13、14分、未達15分的門檻,遭健保駁回申請,心情就像重考生屢考不過一樣沮喪,但新政策取消限制,終於露出笑容,信心滿滿地再次申請。」

她強調,雖然SMA曾經無藥可醫,但隨著醫藥進展,SMA藥物不但能幫病程「踩煞車」,真實世界的臨床觀察甚至發現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且SMA已進入跨科別專業診療的時代,不論是新生兒、嬰幼兒、青少年或是成人病患,都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對病患與家屬來說都是翻轉命運的機會。」

周宜卿也鼓勵每位SMA病友,跟醫師討論用藥選擇與復建計畫,讓藥物與復健雙管齊下,幫助改變疾病進程、有助於運動能力再提升。

周宜卿表示,SMA已進入跨科別專業診療的時代,不論是新生兒、嬰幼兒、青少年或是成人病患,都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攝影/陳稚華)

健保放寬給付,會排擠到其他資源?

針對外界擔心排擠到健保其他資源,醫師怎麼看?

鐘育志回應表示,「應該是把可以治療的病、有治療成效的,讓病人優先治療,所有國外病人用過的3種藥,已經超過3萬多人都證實有效,且治療方式多元、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尤其是嬰兒,在症狀發生前治療效果更好,幾乎是全方位應用在兒童、青少年跟成人,都證明其效果。」

他表示,治療成效佳的藥物應該先用,「其他藥物當然也要考量、逐步開放,但也要經過時間驗證,這個藥已經等很久了,我們只擔心病人用藥效果不好,但這個藥在2000年時我們就有制定退場機制,如果效果不好,把機會開放給其他人使用。最主要是制度,錢的問題政府應該會去想辦法,減少浪費就可以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則表示,「罕藥支出有獨立的專款,不會排擠到一般健保用藥,再加上罕病患者人數少、罕藥專款佔健保總額比例低,以2024年為例,罕藥專款佔健保預算總額不到2%,故罕藥給付理應無法撼動整個健保制度。」

醫師也紛紛鼓勵病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主動回診諮詢與治療,仍能重新開啟人生新篇章。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不只是可愛!全台掀藏壽司之亂 吉伊卡哇風靡亞洲到底在紅什麼?
中信金能否併新光金?金管會一次回應外界8大疑慮
要求房貸總量管制招致民眾「無貸可借」? 央行5點回應:與事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