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招對付疫情假消息

科學與社會

8招對付疫情假消息
8招對付疫情假消息

2021-05-01 傑米森(Kathleen Hall Jamieson)

防止新冠疫情假消息的傳播,每個人都比 自己想像的更有影響力。

1. 找到有用事實並加入書籤

我們相信專家能提供我們自己蒐集不到的訊息,如果你相信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官網中公告的許可文件,當中有關輝瑞大藥廠與BioNTech合作的新冠肺炎疫苗的成份列表是正確的,那麼這種信任以及知識能使你看到「奈米追蹤器會跟著疫苗從你手臂注射到體內」的不實說法時,不會輕易受騙。

當然,關鍵問題是:美國成人多數對於那些提出健康相關科學證據的來源,信任度有多高?去年6月《紐約時報》聯合錫耶納高地大學的民意調查提供了解答,算是好壞各半。90%的民主黨員相信醫學專家,但共和黨員只有75%相信醫學專家,這意味著若派任佛奇這樣的專家及FDA等機構,將有1/4的共和黨員不會買單。然而,縱使在這政治分歧的時代,美國多數人(84%)表示信任醫學專家,而77%的美國人也相信CDC。

因此,要蒐羅自己的一套科學防禦工具,第一件事情是把CDC官網上有關新冠肺炎的常見問題、還有一些可靠的事實查核組織例如美聯社、路透社、《今日美國報》、《華盛頓郵報》、PolitiFact及FactCheck.org都加入書籤。若要評估其效用,可模擬以下情境:一位朋友提到,他看到一項CDC研究發現戴口罩無效,也看見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一場鎮民大會中當眾表示,有研究發現「戴口罩者有85%感染病毒」,這時網路搜索一開始顯示的結果是,所有主要的獨立事實查核網站都對問題回應相同的答案。美聯社:「網路貼文曲解了CDC對戴口罩的研究結果」;《今日美國報》:「事實查核:CDC發佈的報告並未顯示戴口罩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路透社:「事實查核:CDC關於社區傳播新冠病毒的研究遭誤傳」。若想知道事實查核者是否正確掌握研究結果,路透社及FactCheck.org的文章都會附上CDC研究的原始網頁連結。

這些事實查核者都同意,在上述受到誤傳的研究中,新冠肺炎感染者和未感染者都可能表示自己戴了口罩。但是,那些感染者較常在餐廳吃飯,或者曾與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少於1.8公尺的近距離接觸。因為我們對於以揭穿假訊息為重點的研究進行的後設分析顯示,詳細的解釋可能發揮效用,這類型的詳細說明應能提高更正內容的說服力。換句話說,在糾正錯誤時應當一併指出,在該研究中戴口罩的感染者更可能也做了其他會增加感染風險的行為。戴口罩的時候無法把食物放在嘴裡,而在有感染者的情況下,戴口罩能夠提供一些保護,但並非百分之百。

2. 切記科學既不完美也非永遠不變

科學是一種持續追尋知識,以找出可提醒眾人的見解。然而,科學家和記者有時會暗示某項科學發現毫無爭議,或者利用故事情節的敘述來誘導推論,因而造成混淆。我們的研究獲得艾倫基金會(Rita Allen Foundation)資助,其結果顯示,典型的新聞報導通常把一項新的科學發現描述為一場線性的研究探索,研究人員在投入這段探索過程中克服種種困難,最後以「發現」結束旅程,並獲得可靠的知識。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生會認為這種故事結構是一種經典的敘事方式,且通常能以確切的結論解答問題。

在關於科學發現的新聞報導中,這種追尋答案的故事情節無所不在。我們審視了2013~2018年,在主要新聞媒體上發表的600多篇描述科學研究的相關文章,發現多數文章都忽略了構成科學過程的重要特徵:始於誤謬、嘗試錯誤以及機緣巧合,多數人也不會注意到還有其他尚未解答的疑問。但是,正如《紐約時報》科學記者齊默(Carl Zimmer)所指出的,一篇科學文章「向來沒有揭示絕對真理,充其量,也只是一份現狀報導。」

考慮到科學知識的不斷修正及不長久,《華盛頓郵報》在有關口罩及新冠肺炎的常見問題當中聲明:「請謹記,隨著科學家持續研究新冠病毒並有所了解,關於戴口罩的建議有可能改變,而我們將據以更新這份常見問題。」但包括川普在內的一些人完全無視該聲明,而刻意曲解或扭曲了有關去年3月初佛奇發表關於戴口罩的說法。去年10月川普在鎮民大會中告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新聞記者賈斯禮(Savannah Guthrie)說:「佛奇說過『不要戴口罩』對吧?但他隨後卻變卦了。」

在經過選擇性剪輯的病毒式傳播影片中,佛奇的談話被斷章取義成:人們「不應戴口罩四處走動」,該影片在臉書、YouTube和推特上瀏覽數累積了數百萬次。以這一段沒有前因後果的節錄談話片段為由的抨擊,並不符合事實,因為科學知識總是跟著新浮現的證據而不斷更新。去年3月初到4月3日,CDC建議每個人在與日常生活圈以外的人接觸時都應配戴口罩,在這段期間科學家才得知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傳播新冠病毒,而CDC一直到10月才確認病毒能透過空氣(編按:氣溶膠)傳播。在大流行初期,新冠肺炎患者大量湧入醫院,庫存的口罩數量卻不足以保護醫生和護士,此時,訊息傳遞更顯複雜。在口罩產量提高前,醫院必須為醫護與急救人員保留N95口罩及外科口罩,而佛奇也指出了這一點。

2020年3月8日他與「60分鐘」節目的醫學記者拉普克(Jon LaPook)的完整對談片段如下:

「口罩對於感染者而言很重要,可以防止他們傳染給其他人……講到口罩時,你應該想想那些醫療照護人員很需要口罩,還有已經生病的人……我並不反對(戴口罩),如果你想戴,那很好。」

拉普克:「但這會導致口罩短缺?」

佛奇:「沒錯,重點就在這裡,對真正需要它的人,這可能造成短缺。」

因此,當生活圈中有人說佛奇不可信任,因為他曾經說過「人們不應該戴著口罩到處走動」時,請提醒他們,正如FactCheck.org指出,當他提出這項建議時,他指的是未感染者,但當時科學家還沒有確認無症狀感染者確實存在,或者新冠病毒也會透過空氣(編按:氣溶膠)傳播。

把CDC官網加入書籤的另一個原因,是該網站提供正確的內容、前因後果及提醒。當講到面部遮罩時,CDC表示:「口罩只是一個簡單的屏蔽,有助於防止呼吸的飛沫接觸到其他人。研究顯示,口罩若能掩蓋口鼻,可減少飛沫噴射。」注意其措辭「有助於」和「減少」。如果人們知道科學家所謂「口罩有效」時,指的是口罩「有助於預防」及「減少」病毒的傳播,那麼他們不太可能會誤以為,戴了口罩還遭受病毒感染,代表戴口罩毫無用處。

有關疫苗接種的提醒也是重點,CDC並沒有斷然宣稱輝瑞大藥廠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全然安全,而是報告說「根據FDA所許可的輝瑞與BioNTech共同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的相關資料顯示,該疫苗已知及潛在益處多於遭受新冠病毒感染所產生的已知及潛在害處。」接種疫苗有副作用:接種疫苗的群體中,有些人出現CDC所描述的嚴重過敏反應,亦即需要立即使用腎上腺素或EpiPen、需住院治療。但重大好處是:兩劑輝瑞或莫德納(Moderna)疫苗可大大降低接種者因感染新冠病毒致死,截至今年5月中,美國死亡人數已超過58萬。

3. 樹立良好榜樣以建立規範

在新冠肺炎改變我們生活之前的幾十年以來,公衛官員、學校護士、家庭醫生及我們的父母都不斷提醒我們,在感冒及流感季節要勤洗手、在咳嗽或打噴嚏時要遠離他人,以此盡量減少疾病的傳染。由於社會規範強力形塑了我們的行為,且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種種證據顯示這些習慣的確減少了感冒和季節性流感的傳播,因而我們及家人和朋友都會實踐並宣揚這些習慣。

去年3月初我們的調查發現,因為知識與規範的結合,早在這些衛生保健訊息還沒鋪天蓋地不斷敦促我們遵行防疫措施前,美國人10個中已經有9個(87%)會透過加強手部衛生、與出現呼吸道症狀的人保持距離等方式,來預防自己感染新冠肺炎。

由此得到的教訓:科學傳播者可透過樹立榜樣的方式,把戴口罩這類防疫行為變成生活圈中的一種規範。我們也應該提醒自己,大多數人確實相信戴口罩的效果,去年12月凱瑟家庭基金會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有3/4的成人表示他們每次出門都會配戴口罩。

4. 科學去政治化

正如心理學的抗拒理論(reactance theory)所預測,禁令更容易引發反抗,而非接受;諺語也告訴我們,「比起醋,用蜂蜜能捕捉到更多蒼蠅。」一個友善的科學傳播者會傾聽人們說明不戴口罩或不打疫苗的原因,並分享反證,而不會質疑他們的能力、善意或智慧。

去年5月,美國非營利獨立媒體NPR有項頭條報導指出,「戴口罩者與拒戴口罩者的鬥爭揭露了政治上的裂痕」,由於拒戴口罩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保守政治承諾的象徵,處世圓融的科學倡議者會巧妙運用機會,讓那些有意識形態傾向的人轉而擁護這種防疫措施,去年肯塔基州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就曾嘗試,此外還有紐澤西州長克里斯帝(Chris Christie)透過《華爾街日報》的專欄文章,解釋他如何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得到如標題所說「我應該要戴口罩」的結論。

類似克里斯帝的這種轉換性陳述,或者例如醫師紹斯(Eugenia South)針對接種疫苗的轉換性陳述:「我是不信任新冠肺炎疫苗的黑人醫生,而改變我想法的原因是……」,都可能威力十足。在我的研究當中,我與共同作者看到了這種力量的效果,英國環保倡議者萊納斯(Mark Lynas)曾經反對基改作物,但後來轉而支持。我們探討人們對其提出解釋後的反應,發現與那些只接收到他對基改作物益處的論點的人相比,有實際了解他轉變態度原因的人,更可能改變對基改作物的態度。

5. 按「讚」之前先三思

我們在社群媒體上按「讚」,是表示認同內容,我們透過分享,用自己的信譽替它背書。按讚並分享不只是獲得社群認可的訊號,也代表邀請朋友加入我們,一起強化圈內的意見。在發出認同訊號的過程,我們並不知道它會被用來傳播科學,還是成為病毒式行銷詐騙(viral deception, VD)。

且讓我們把這裡的病毒式行銷詐騙,拿來與VD原本所指的性病(venereal disease)比擬,兩者都具傳染性且透過社交傳播。因此,正如2019年9月Scientific American編者的話所建議︰「按『讚』之前,且先『暫停』。」如果接收的訊息是VD,那麼就把它隔離,如果這些科學訊息來自可靠的來源,且與CDC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官網上的訊息相符,請按「發送」、「讚」並「分享」來加以推廣。

6. 設定務實的目標

我和同事卡佩拉(Joe Cappella)在長達十年針對談話性廣播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忠實聽眾會接受主持人(身為他們白天的陪伴者)的各種論點和慣用語。除了以各種方式教育聽眾支持保守主義之外,夜間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林博(Rush Limbaugh)降低了觀眾對那些與該哲學不相容的論點的感受性。他的影響力顯示,觀眾對於防疫措施或接種疫苗有所疑慮時,脫口秀主持人可以利用科學防禦系統的原理,提高一部份人的傾向和能力。由此可知,家庭中的成員也做得到。

然而,就某些主題而言,有些人並不會因為任何證據或有說服力的誘因而動搖。對這些人來說,受到扭曲的訊息勢所難免,如此才能符合他們的群體認同。與其試圖說服那些思想封閉的人,不如把心力用來說服那些並不反對採取防疫措施、只是懶得配合的人。

也就是說,對衛生習慣毫無定見的人可能比學者過去所想的更容易接受新的訊息。去年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推翻了一項假設,也就是那些尚未決定是否接種疫苗的人都屬於游移份子,這些人反而會在臉書上積極搜尋資訊,問題在於,他們可能比較容易看到反對接種疫苗的網頁,而不是贊成接種疫苗。

7. 以保護鄰居為名

在社區中參與科學防線的人可以實際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傳遞訊息,產生明確且即時的影響──保護街坊鄰居的孩子、教師、住在有生活輔助設施的養老院的親戚、在當地醫院或藥房工作的朋友。如果以保護社區為目的,甚至連懷疑論者都可能決定採取防疫措施。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住在俄亥俄州希爾斯波洛(Hillsboro)的阿伯納西(Gary Abernathy),去年7月他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一篇〈我不太確定口罩的功用,但是我戴口罩是有理由的〉中說,他「在乎那些抱持不同態度的鄰居心理上的安寧」。同時,他還說,他知道「CDC報告所說:『對新興疾病的恐懼和焦慮可能鋪天蓋地而來,並使成人及兒童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他也贊同CDC的論點:「以保護人們為目的的指令,例如保持社交距離,『可能使人感到孤立與孤獨,並可能增加壓力和焦慮感』。」

儘管對其必要性還有疑慮,基於知識、理解加上同理心,讓他願意遵守社區規範。他解釋說:「這就是原因,無論是否需要,無論我距離新冠肺炎的熱點有多遠,當我走進人多且大多數人配戴口罩的商店時,我都戴著口罩。」阿伯納西在去年夏天決定戴上口罩,並向其他懷疑論者清楚說明這麼做的理由,無疑說明了他具備了成為社區科學防禦體系一員的資格。正如2001年阿爾巴拉辛和社會心理學家惠爾(Robert Wyer)的研究顯示,放下懷疑、採行有助益的行為,似乎能增加人們對其價值觀的信念。

8. 社區免疫才是目標

把科學防禦的盾牌包覆在我們所居住的同心圓周圍,包括我們的住家、我們的鄰里以及我們與社區其他人碰面的地方,例如雜貨店、孩子的學校、牙醫診所,對於鼓勵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尤為重要。能夠保護我們和家人的,不是國家或州層級的防疫,而是社區內的群體免疫。

科學家在談論免疫門檻(即預防疫情擴散所需的免疫人口比例)時,指的是保護社區所需的程度。如果全州有很高比例的人接種了麻疹疫苗,但是在該州的特定社區當中,麻疹疫苗的接種率很低,那麼居住在該地區的人就很容易染病。2017年爆發麻疹時,明尼蘇達州的索馬利裔美國人社區,就有這種狀況,該州某個郡出生於當地的索馬利裔兒童只有36%接種了麻疹疫苗。我們不應該只考慮群體免疫,而是要致力在我們的社區內達到對新冠肺炎、麻疹、流感的免疫力,同時也具備對病毒式行銷詐騙的免疫能力。

聽從值得信賴的科學訊息來源、了解科學運作的方式、樹立行為典範有助於防範新冠病毒及病毒式行銷詐騙擴散、務實看待信任感、竭盡所能不讓科學被政治化,藉由上述這些方式,我們可以在社區的科學防禦體系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如此一來,在我們生活圈中的人將更可能接納新冠肺炎防疫措施,同時也會敦促他們生活圈的其他人跟進。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1年第232期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