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氣象專家李富城自曝因喪偶、疫情社交減少輕微失智,日常生活如何避免危機?


【洪辰竺報導】目前86歲,畢業於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氣象科的氣象專家李富城,12日在個人臉書發文,自覺自己因近年喪偶,並碰上兩年半的疫情封閉,正在走向憂鬱和自閉,再加上年齡關係,在生活中出現輕微失智的症狀,目前正在試著靠自己的力量突破。眾多網友看到李富城發文後,紛紛在留言鼓勵「李伯伯可以的!」、「你可以做得到」、「李伯伯⋯我們想一直看你報氣象喔!」

據了解,先前李富城受訪表示,自結褵50載的妻子於2019年因大腸癌病逝之後,他產生憂鬱及輕微失智的症狀,自陳病況癥結點在於愛妻離世給自己很大的打擊,很難去忘懷傷痛,也很難去接受其他人;在過程中,也不是沒有想過去環島忘記傷痛,但與愛妻已經環島很多次,過去都是兩人一起去,怕自己一個人去會勾起難忘回憶。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衛教資料顯示,在台灣,每12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老人,更是每5位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即將邁向超高齡化的台灣,對於長者失智所引起的相關問題不容忽視。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月屏曾撰文指出,患者在失智症前期,有時會表現出憂鬱症的情形,而老年憂鬱症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總醫師林皇吉也曾撰文指出,造成老年期憂鬱的社會心理危險因子包含喪偶、社交孤立、隔離、失能、搬家及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等。

喪偶、社交減少均會加快認知功能下降

其中,喪偶對許多高齡者來說非常痛苦,過去曾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指出,失去另一半不僅會使人感到傷心欲絕,且留在人世的人丈夫或妻子的智力會開始下降。

研究分析257名參加哈佛老齡腦研究的老年人數據,實驗剛開始時,研究人員先測得受試者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含量,之後連續4年持續對其認知表現進行追蹤與監測;最後發現,喪偶者腦部除了堆積較多的β類澱粉蛋白,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也比非喪偶者快3倍。堆積於腦部的β類澱粉蛋白即是阿茲海默症的徵兆。

此外,李富城在臉書中寫到,因為疫情關係使社交封閉,也可能是他罹患失智症的原因;事實上,臨床上也的確發現,疫情封閉社交對於長者退化有一定的影響,北市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曾受訪指出,近期約有8成失智症長輩陸續回診,明顯發現長輩的活動力降低、社交技巧下降,以及進食量減少等,且不僅限於失智者,連一般長輩也被發現有明顯退化的情形。

離失智再遠一點!社交活動如何幫助大腦健康?下一頁了解更多專家建議


經常參加社交活動助減緩失智、抒發悲傷

一項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的研究曾進行為期28年的追蹤,最後發現,平時多和朋友聯絡,並經常參與各類社交活動,可有效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的風險。

此論文的作者表示,「社交」在腦的健康生活型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人際關係的連結,不僅會降低孤獨感,還可藉由親近、建立友誼及歸屬感,刺激腦部各區域功能活動。

那麼,如果想避免失智、維持認知功能,同時又希望兼顧防疫,可以怎麼做呢?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程郁文醫師曾撰文說明,雖然目前疫情期間社交受限,無法常常出門,但失智症患者們還是可以利用電話、視訊維持和家屬、朋友間的情感交流,且固定時間、穩定的社交活動,還可以穩定病人的情緒;此外,在平時也可讓病患進行一些患者自己喜歡的活動,若有照顧上困難,不要忘記尋求社會資源與醫療協助。

因應2019年起新冠疫情爆發,台灣失智症協會針對防疫期間對失智症患者及照顧者提醒,由於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不可到處摸」和「不摸眼口鼻」等防疫行為,建議提醒失智者洗手,或協助失智者以酒精消毒以維持手部衛生;另外,在疫情期間,失智者和家屬、看護們都需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和充足睡眠,同時應留意維持居家衛生及空氣流通,以保持最佳健康狀態。

參考資料:

  1.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2. 中山醫訊:淺談老年失智症

  3. 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

  4. 氣象專家李富城妻大腸癌逝夜夜哭泣 自曝「輕微失智」:我正走向憂鬱自閉

  5. Associations of Widowhood and β-Amyloi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Cognitively Unimpaired Older Adults

  6.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衛教資料

  7. 台灣失智症協會衛教資料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86歲氣象專家李富城失智上身!防失智必知:這些原因讓腦退化快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