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攻衝擊 「愛國、英雄」烙印流行娛樂文化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攻擊那天帶來的恐懼,喚醒了美國人對坦率、不帶嘲諷之美的渴望;透過音樂和電影藝術,如此療癒人心的直率美感體驗,在接下來的幾年甚至持續至今,深刻影響了美國流行娛樂文化內涵。

名作家泰瑞·蒂修(Terry Teachout)7日在華爾街日報專欄記錄了從九一一事件發生十天後眾星群集的「聲援九一一向英雄致敬演唱會」(America: A Tribute to Heroes)籌款活動,乃至十多年後仍反映在好萊塢電影、超級英雄團隊挫敗外星人企圖摧毀紐約的高潮劇碼,凸顯九一一攻擊事件對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與改變。

蒂修寫道,在九一一事件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從坊間音樂明確感受到,「我們想要的是美,我們從不曾懷疑過這種東西的存在。」

其中,「聲援九一一向英雄致敬演唱會」21位著名流行音樂家演奏和演唱了交織著悲傷、希望和勇氣的歌曲,蒂修最記得美國搖滾樂團「湯姆佩蒂與傷心人樂團」 (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在演唱會中,名為「我不會退縮」( I Won't Back Down)這首歌。

蒂修指出,「它如此直率且嚴肅,那天晚上它展現出簡潔力量,美得像是一首準國歌—『你可以讓我站在地獄之門,但我不會退縮』。」佩蒂為當時的每個人唱出了內心深處的想望。

在2001年和2002年上半年,人人同仇敵愾,熱血沸騰。那時,美國國旗在紐約街頭豪氣地飄揚,藝術作品不分流行與否,充滿著與那飄揚旗幟相同的激勵情懷。

蒂修在專欄中寫道,著名歌手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2002年推出專輯「崛起」( The Rising),那激動人心、強調英雄主義的描述,正是人們寄望偉大藝術家替自己傳達的東西。

事實上,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在九一一事件後不久,曾在街角被路人攔下對他大喊:「我們現在需要你!」而他真的就寫出了新歌,並將舊歌新唱,為大家唱出心中感受。

蒂修指出,因九一一事件而生的短暫愛國心到2003年逐漸消散,美國再次成為昔日易怒的分裂自我。以左派居多的好萊塢影劇圈對強調愛國主義往往不安,後來大都避開製作有關九一一事件和波灣戰爭的電影。

但仍有一些例外,其中最突出的是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2006年執導的「聯航93」 (United 93),電影講述九一一遭劫客機裡犧牲個人性命的英勇乘客故事,以及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2008年的「危機倒數」 (The Hurt Locker)和2012年「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精湛呈現波灣戰爭和美國在九一一事件後持續尋找賓拉登的歷程。

值得留意的是,九一一事件的影響持續在美國流行文化發酵,它的影響並非在戰爭電影中,而是在流行娛樂裡。

導演兼編劇韋登(Joss Whedon) 在2012年上映且極為成功的「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正是這種隱約過程的典型例子;它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十多年、事件首謀賓拉丹被殺後的一年內上映,一群超級英雄阻止了紐約的毀滅,這些事件反映在電影中令觀眾感覺良好的高潮戲裡,意象清晰可見。

蒂修指出,這些都讓他想起當下阿富汗局勢,神學士社會禁止所有形式的世俗音樂,宣稱它是「非伊斯蘭」,是有罪的;對神學士及其他所有以神的名義殺人的狂熱分子來說,塵世之美只是一種幻覺,是一種分心。但蒂修強調,「美是真實的,和邪惡一樣真實,值得為之奮鬥。」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911瞬間定生死 男老闆下樓活命 女員工上樓罹難
4華人溺斃地下室 強制清空…早因非法改建、出租屢遭投訴
美目前新冠感染率 比終結疫情高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