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機器測認知功能障礙

國外研究發現,年長者若每秒步行距離小於0.6公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倍,顯示認知功能障礙與肢體動作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研發「AI心理師」,先透過運用肢體活動測量器,量測肢體動作的角度及距離等數據,再經由機器學習進行大數據資料判讀,辨識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並導入數位認知刺激訓練,以遊戲的方式幫助患者逆轉認知功能障礙。

現代高齡社會,全球每3秒即有1人罹患失智症,近八成(78%)台灣民眾擔心自己未來可能罹患失智症,並且每4人即有1人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如何預防失智症是現代社會面臨的課題。有鑑於此,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台塑企業暨信託創辦人:王永在)與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合作推動「科技導入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國人常見疾病之預防與健康促進計畫」,提倡預防勝於治療,研發智慧醫療科技,運用影像數據監測身體活動評估出失智症前驅期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提早發現提早介入改善。

總計畫主持人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流行病學研究中顯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約有33%在5年內會發展成失智症,但對比一般同年齡群只有3%,其中,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2019年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有近2成(18.16%)的65歲以上老人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等於台灣每5位老人就有1位有失智風險。

臨床上進一步評估失智症時,需由臨床心理師透過認知功能篩檢量表(Cognitive abilities screening instrument,CASI)及臨床失智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以面對面訪談的問卷方式進行。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監事暨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副校長楊俊毓教授指出,過去大部分都要等到已有嚴重失智症症狀發生,才警覺到醫院就診評估接受治療,導致病情已到不可逆轉階段,也因此現今社區中仍存在許多失智症長者未被診斷出來。協同主持人義守大學財務與計算數學系助理教授兼國際及兩岸事務處顧問葉建寧老師進一步說明,透過上述肢體活動測量器收集來的資料,會再經由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處理,使用大數據的多項特徵資料分析後,可快速找出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