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打造完美小提琴?發源地義大利實驗

新冠疫情帶來種種不便,科技發揮很大的助力,不只在遠距工作幫了大忙,還有就是休閒娛樂,包括捷克布拉格的劇場,就運用360度攝影機,讓重視臨場感的舞台劇演出,重新復活;而在小提琴發源地的義大利,則在研究能不能讓AI人工智慧,設計出一台完美小提琴;至於在美國,隨著疫情復甦,不但各類展覽跟著出籠,還因此鬧出雙胞的情況!

圖/達志影像路透
圖/達志影像路透

同一個音符,在不斷變換位置和角度下,不間斷拉奏──小提琴的發源地義大利克雷蒙納,當地樂器博物館裡的這群研究員,想要試試看,能不能讓AI人工智慧設計出一把完美小提琴,第一步的3D掃描,則以知名的十七世紀義大利製琴師史特拉第瓦里,所打造的彌薩亞小提琴做為樣本。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博士後研究員 岡薩勒斯(Sebastian Gonzalez):「彌薩亞(Messiah)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小提琴之一,而我們以它為基本,創造出一個參數模型。」

他們希望能藉此找出,這些300年前的名師究竟是如何製琴,以及這些百年技藝,為何能歷久不衰沿用至今。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博士後研究員 岡薩勒斯:「樂器的材料非常重要,當今的木頭,跟300年前史特拉第瓦里在製作樂器時的木頭很不一樣了,因為地球暖化等因素,因此如果木頭不一樣,我們發現必須去修改提琴的形狀。」

接著他們使用了衝擊錘和加速規,這能幫助了解在樂器形狀不同的情況下,琴面共振的頻率以及不同之處。

小提琴博物館博士班學生 薩爾維(Davide Salvi):「我們和製提琴師密切合作,他們也確認過我們所使用的參數,和他們所做的是一致的。」

把衝擊錘移動到琴面上的不同位置,再輕推一下,加速規就能把資料記錄下來。他們希望藉由這些研究,預測出小提琴在不同形狀下所發出的聲響,期望2022年初,可以出現一把由AI打造的小提琴。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博士後研究員 岡薩勒斯:「我想製提琴師比我們還害怕,我不認為我們會摧毀一切,我們的目標不是打造機器人製琴,而是去理解。」

而在捷克布拉格的劇院,也運用最新科技來進行藝術表演,但卻是因為新冠疫情所逼。

新媒體服務公司執行長 克勒尼克(Stepan Klenik):「這個方式很不同,它既不是影片也不是劇場,而是一種全新的形式。」

這個全新的劇場型態,就是在表演和觀眾的中間,加入了360度攝影機和VR眼鏡,變成一場沉浸式的演出。

演員:「我認為攝影機並沒有讓人分心,去想說到底有誰站在台上,這很好,對我來說是個很連貫的表演。」

因為攝影機就架在舞台的正中央,好從上到下,把演員的每一個動作、所有面向通通捕捉,讓觀眾在家觀看,也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VR劇場觀眾:「這比傳統劇場更真實,因為進戲院,表演就在你眼前,但VR讓你感覺身在其中。」

整套VR裝備可以自取,也可以宅配到家。而推出這套技術的捷克公司,原本打算把它用來拍攝現場音樂表演,但布拉格市政府則建議,不如套用在劇院上看看,這樣就能讓市內的一間公共劇場復活;但對於劇場演員來說,真正的復活還沒到來。

演員:「我並不把這視為是未來劇場的一種媒介,因為劇場的意義就該是觀眾、演員及所有人員聚在一起。」

至於在疫情加速復甦的美國,隨著民眾開始外出,各類大大小小的展覽也跟著出籠,只是這個被全球觀眾所熟知、融合先進技術的梵谷沉浸式展覽,卻因此鬧出雙胞。

參觀者:「對,其實我們的票有點問題,我們買的是那個展覽的,但卻跑來這裡,最後只好重新購票。」

因為同時間,一個叫做「沉浸式梵谷」的展覽,在曼哈頓的下東城登場,整個空間將近兩千坪;而另一個「梵谷:沉浸式體驗」,則在空間不到一千坪的其他展場進行。

"梵谷:沉浸式體驗"製作人/總監 伊亞坎波(Mario Iacampo):「是我們先開展的,很無言,我們在2017年進行『梵谷:沉浸式體驗』,另外那個我認為是在2019年開始的。」

辦展辦到民眾因為票券鬧不愉快,主辦單位更因此敵對。但對於觀眾來說,藝術能被好好欣賞,才是最重要的。

參觀者:「令人無法置信,我希望梵谷能在他的墓地裡活得非常快樂,知道全世界都很欣賞他的作品。」

更多 TVBS 報導
管家+陪玩 疫情襲全球想未來:機器人受用
美中終將一戰? 小說「2034」描繪下次世界大戰
AI娃娃譙2分鐘「人類毀滅論」 驚吐:我們將接管世界
10月杜拜世博 有分身!3D列印大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