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供應鏈重要課題,關於台灣碳費政策你需要知道10大Q&A

文:陳志豪

未來的世界,必定是擁有更高運算能力、掌握更清潔能源的國家佔據最多競爭優勢。在台灣股市市值登頂世界前十大之際,政府也已經召開第4次碳費審議委員會,探討碳費對經濟可能帶來的衝擊!

淨零碳排已經是所有人都不能忽略的大趨勢了,對於這項AI時代最重要的供應鏈課題,今天就來看看台灣的「碳費」政策的10大Q&A有哪些內容吧!

Q1.最近環團和產業在吵的碳費是什麼?政府為什麼要課徵碳費?

「碳費」屬於碳定價政策的一種,而所謂碳定價政策,就是政府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將原本缺乏管制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內部化所推行的政策。常見的碳定價政策有「碳排放交易」、「碳稅費」兩大類。

「碳排放交易」和「碳稅費」實行上有各自的優、缺點,但主要目的都是藉由賦予碳排價格,讓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減少碳排放。碳定價政策的影響起初只發生在各國國內,不過歐盟為了避免外國氣候法規標準太低,影響自身產業競爭力、損害全球淨零排放的推動成果,在2023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要求貿易進口商必須遵循歐盟法規進行碳盤查並繳納碳邊境稅,因而帶動了世界各國制定碳定價政策的風潮。

Q2.為什麼我要關心碳費?課徵碳費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

台灣在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之後,環境部便開始制定碳費徵收辦法與相關配套。根據環境部公布的草案,年碳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企業都需要繳納碳稅。

首波被課徵碳費的企業約有500廠(場),約佔全國總碳排的54%,主要是石化業、鋼鐵業、水泥業、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器業。由於這些企業都是牽動產業上下游的大型製造業,不論是被課徵碳費或是為了減碳而進行投資,都會增加相應的製造成本,進而衝擊物價、房價,形成所謂的「綠色通膨」。甚至企業可能為了應對碳負擔,導致生產線外移與工作機會流失,這些都是課徵碳費可能產生的影響。

Q3.碳費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根據環境部《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碳費計算公式為:

碳費=(排碳量−K)*CL*P

其中,企業依照其排碳強度、貿易暴露程度,又被分為「高碳洩漏風險之事業」與「非高碳洩漏風險之事業」,若屬「非高碳洩漏風險的產業」,則可適用2.5萬噸免徵額的K值;屬「高碳洩漏風險的產業」,則適用高碳洩漏風險係數值(CL值)。

Q4.什麼是「碳洩漏」?

當一個國家實施嚴格碳定價政策時,企業為了避免碳費對營運造成過大的壓力,可能會將產能移到碳負擔較小的國家,或是減少國內產能,直接從外國進口含碳量較高的替代產品,進而造成「碳洩漏」的情況,降低原本國家推動減碳的效果。

Q5.為什麼要給予高碳洩漏風險產業特別的優惠?

在推動淨零碳排的過程中,有一些產業的生產過程難以減碳,但是又面臨強大的國際競爭,如果直接施加碳定價的話,產業很可能就會外移或者被外國對手取代。對於這種「高碳洩漏風險」的產業,國際上通常會給予程度不一的免徵優惠,台灣也是依照這個原則制定「碳洩漏風險係數」(CL值),給予指定產業減碳優惠。

Q6.CL值為何設定為0.2?

CL初始值設定為0.2,是國內淨零碳排政策時程對照歐盟免費配額退場比例,以更嚴格的標準訂出的數值。環境部預計會在2028年歐盟免費配額大幅下降時,啟動調整CL值之評估。台灣減碳時程規劃「先緩後急」,參考歐盟做法,初期先推行碳費政策讓社會各界適應,中、長期則逐步導入「總量管制與交易」以及台版CBAM等淨零碳排政策,同時漸進式取消初期給予企業的緩衝措施,以達實質減碳之目的。

Q7.碳費費率訂定的考量因素有哪些?

國家推動碳費政策,需要考慮到國內外的種種因素,而且根據經濟結構的差異,不同國家的減碳目標也有所不同,而且可能不只有一項目標。如何兼顧環境永續與產業發展?如何符合國際標準又保護本國利益?如何幫助企業又不因此犧牲勞工或環境?因為有許多考量,所以碳費審議的耗費了相當多時間在凝聚共識。

人們通常以為政策是官員或民代決定的,但是《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費率經由審議會討論後,送環境部核定公告。「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有產官學界與民間團體代表共計21名委員,代表各種多元的聲音。雖然有時會意見分歧,但是不同觀點激盪也有助於審議會考量更加周全。

Q8.「自主減量計畫」是什麼?

環境部公布的三項碳費子法草案,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為了鼓勵企業多多減碳,政府除了設定一般碳費費率,也提供優惠費率。想適用優惠費率,就必須依循政府的減碳方針推動「自主減量計畫」,內容包含每年減碳措施、2023年目標年的實際減碳量等。

Q9.為什麼政府審核企業自主減量計畫時,審核減碳措施比實際減碳量合理?

排碳量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景氣好的時候,企業因為產量提高而增加碳排放,景氣不好時則會減少。即使企業已經更換低碳設備,如果產能大幅提高,仍然有可能產生較高的碳費量。

Q10.碳費徵收之後的用途有哪些?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3條,政府徵收到碳費後,主要用於輔導、補助、獎勵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並研究及開發溫室氣體減量技術,也會用來降低社會上不同受影響對象面對的衝擊,以協助低碳轉型的適應。

看完這次的碳費政策10大Q&A,應該就能理解碳費不是有收就好,更不是越貴越好。政策需要考慮許多面向與配套細節,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因應氣候變遷,打造更有韌性的供應鏈!

延伸閱讀
美國大選倒數不到40天,為何川普和賀錦麗都不願炒作中國議題?
日本護衛艦首度通過台灣海峽,中日關係「似乎越來越緊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