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有什麼無法被機器取代?

機器人可以做很多事,還包括藝術創作嗎 ? AI時代的衝擊,這一直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桃園,有一間公司 從事機器人雕刻多年,運用電腦軟體,掃描藝術作品,然後由機器人進行雕刻,但通常只用於鑄模的部分,因為藝術品的靈魂,仍需要由藝術家的手畫龍點睛。藝術家與科技的結合相互輝映,也為世界帶來更多精彩火花 !

AI時代,機器人被賦予藝術創作的技能,其實我們看到很多的雕塑品都來自機器人之手,來做這個模型的打造,機器人可以說成為了,藝術家背後重要的工匠師。

這是藝術家泥塑的猴子,作品發想來自孔子的論語「非禮勿視」。藝術家想再製作放大版,過去都是土法煉鋼,以手工再製,藉由機器人手臂 可以製作出一模一樣的放大版模型。

科技公司協理 鄭詠隆:「這個是(高度)10公分 ,客戶要做到700公分,那就要變大,那他因為時間的關係,也結合現在的藝術科技,然後用掃描的方式,把它呈現成3D,我們就可以在電腦上放大 ,到他們(藝術家)要的尺寸。」

藝術家拿來的樣板,科技公司的工程人員掃描,建立3D數位化圖檔,有了圖檔之後 就能夠放大、或縮小、或切割,去製作出樣板的形狀。樣板若不是泥塑,而是較普遍的電腦繪圖,經過3D掃描,也能將它立體化。

科技公司協理 鄭詠隆:「它會依照我們設定的距離,然後去轉出我們這個座標,所以它是每一點每一點(模擬雕刻)。」

像這個,立體型的台灣地圖,電腦上就可以看到機器人雕刻時的狀態,電腦設定好,機器人雕刻作品,一氣呵成。

科技公司協理 鄭詠隆:「一般機器人正常的話,它有六個肘,它六個肘 每一個肘,就是當它畫一個直線的時候,我們看它走是走一個直線,事實上它是六個關節都在動,六個關節每一個關節,都會有一定的公差,做越精細 你感覺它的誤差,或許就會越明顯。」

科技公司總經理 張浚誌:「我們可以聽藝術家,怎麼去要求我們機器手臂,怎麼去做出他的東西,但是機器人永遠沒辦法去做出,藝術家展現出來的,那個作品的神韻。」

科技公司執行副總 廖啟新:「一些人類可能很難藉由它的手,去做出來的那個線條,把它做一個90%的成形之後,再藉由最後這些藝術家或創作者,他們的巧手 再做一個最後的精修,人家說畫龍點睛 眼神眼神,那個神,神韻是要人(來雕刻),機器是做不出來。」

東引的地標、公共藝術「條紋石鯛」,其模型製作也來自於機器人手臂。機器人早已介入人類的藝術創作中,藉助機器人可以省時省力,掃描的檔案也能保存起來,發揮傳承良能。但機器人沒有情感,做的 僅僅是模仿,而藝術家的作品,則都是日常生活點滴累積而來的厚度,沉澱的智慧。

採訪撰稿 盛榮萱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台中慈濟居家長照機構 榮獲金照獎肯定
衝破逆境成績優異 立志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