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熱潮下法律新挑戰 學者籲AI探勘與創作的著作權問題需及早因應

Y’s Day「週三青年日」29日以「影視音產業的靈魂拷問-著作權如何保護?AI的探勘與創作算侵權嗎?」為題探討新科技對智慧財產權的新挑戰。圖左至右:陳琮勛 高世樁 李瑞斌 胡博硯 陳秉訓 李敏 董思齊。(台灣智庫提供)
Y’s Day「週三青年日」29日以「影視音產業的靈魂拷問-著作權如何保護?AI的探勘與創作算侵權嗎?」為題探討新科技對智慧財產權的新挑戰。圖左至右:陳琮勛 高世樁 李瑞斌 胡博硯 陳秉訓 李敏 董思齊。(台灣智庫提供)


人工智慧(AI)是當今最夯的新科技,除了帶來新的應用深受關注外,也浮現許多法律上的新思考方向。多位學者今天(29日)在一場座談會上從AI產業應用最容易觸碰到的影音產業切入,探討AI科技崛起後,對於AI探勘以及創作涉及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同時在面對新興科技崛起下,也呼籲需面對並思考調整法律制度來保護創作者的權益,特別是新科技與傳統媒體與創作、重製等適法性問題。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29日以「影視音產業的靈魂拷問-著作權如何保護?AI的探勘與創作算侵權嗎?」為題,探討新興科技崛起與法律新挑戰問題。

由於延長著作權保護期間已是先進國家的的國際趨勢,根據統計,包含美國、日本﹑韓國在內,全世界已有超過 87 個國家都已延長保護, 從50年延長為70年,甚至有國家延長至95年或120年。

主持人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首先提到,過去臺灣曾有一段「盜版王國」的黑歷史,現在智慧財產權則面臨人工智慧AI的挑戰。我們應該調整法律制度,保護創作者的權利,以鼓勵更多人投入,讓觀眾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創作內容。

內容產業保護年限是否延長值得思考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許多青年朋友對影視音、出版和動漫都非常感興趣,但年輕朋友可能很難想像,臺灣曾走過一段被國際社會稱為「海盜王國」的歲月,甚至因此被美國《特別301報告》列為侵權的「優先觀察名單」。近年隨著臺灣法令改善及公民意識的抬頭,終於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從海盜王國躍升成為創新國家。

董思齊接著說,數位科技的進步導致非法盜版的成本下降,來自中國的盜版影視作品又層出不窮,加上AI技術的高速發展,都再次對台灣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帶來巨大的挑戰。許多內容產業大國已將智財權保護年限延長到70年以上,而臺灣是否該跟進?如何跟進?都需要在以創作者為主體、保護創作者權利的前提下,集合商業和法律的業界專家、政府以及使用者,一起來探討因應新技術的新制度。

董思齊強調,青年朋友作為數位科技使用的優勢族群,對這個課題的想法及建議,都是改革過程中非常重要且值得採納的政策意見。臺灣曾經歷過侵權的黑暗時刻,如今我們走出黑歷史,更應該肩負起持續進步的責任,為國際社會想出一套解決方案,讓臺灣的影視音產業在國際舞台上繼續發光發熱。

人工智慧的崛起,雖然對科技應用帶來新的突破,但同時也對法律形成新的挑戰,尤其是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更需優先關注。人工智慧示意圖。(Pixabay)

中國無所不盜讓消費者成冤大頭

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秘書長高世椿說,侵權盜版根本是詐騙行為,最常見的就是抓娃娃機的消費者向協進會投訴,花費時間金錢抓到的娃娃,根本是粗製濫造的中國輸入盜版商品,讓消費者成為冤大頭。而文化部大力扶持的臺灣原創動漫畫產業,更可能因猖獗的侵權盜版而毀於一旦。因此高世椿希望,政府在強化防詐的同時,也能將取締盜版納入施政重點。高世椿強調,對於著作權保護從50年延長至70年,臺灣應該積極進行,跟上國際趨勢,才能保護國內的文創與動漫出版產業。

前Disney頻道授權總監李敏表示,臺灣內容製作者近年受到多元收視管道和盜版的影響,資源大幅縮水,面臨生存危機。例如韓國知名綜藝節目Running Man一集預算3千萬,是臺灣節目的1百倍。如果我們想要欣賞高品質的內容,就不能讓盜版平台、機上盒等侵犯智財權的現象,將臺灣的影視音產業拖進惡性循環,而應該以實際行動鼓勵並支持有才華、有熱情的年輕朋友投入內容產製,讓大家享有優質的娛樂內容。

AI大量資料訓練應思考是否侵害重製權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李瑞斌分析,2000年是臺灣盜版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主要是實體的CD和錄音帶,臺灣從北到南2百多個夜市,甚至唱片行,都在賣盜版。2000年之後,數位盜版逐漸猖獗,臺南市曾在大學宿舍,一個晚上就查獲2萬首盜版歌曲和影片,也催生教育部針對學術網路的智慧財產權規範。李瑞斌呼籲,政府應跟上世界各國的腳步,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年限延長至70年,「臺灣有才華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是世界級的,值得更好的保護」。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陳秉訓指出,AI功能強大,但需要大量資料訓練,例如近日流行的不同曲風「蔥師表」,其實都是AI作曲的產品。人類的創作是出於感覺,AI則是透過計算分析來生成旋律,因此容易在過程中侵害重製權,衝擊創作者的權利和生計。陳秉訓認為,AI可以協助加速音樂創作過程,但不應該、也無法取代創作者;我們應該建立制度,讓訓練AI的資料製作者獲得合理報酬。

長期鑽研智慧財產權判例的陳琮勛律師表示,AI資料探勘的侵權問題至今未有明確規範。AI是否侵害智慧財產權、如何運用AI來促進創作,不只是法律認定的技術問題,更是政策和國家發展層次的議題。陳琮勛認為,政府應立法監管並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保護智財權,同時促進AI發展。

延伸閱讀

台灣智庫-週三青年日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台股拉回修正 下挫195點跌破5日線
台灣首創自主研發AI機器狗亮相 年底要學爬樓梯(影音)
建構數位經濟高速公路 黃彥男目標2年後:數位經濟產值破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