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玩藝術 鄧麗君再現舞台

現在舉凡表演藝術、醫療照護或繪畫創作,都已有智能機械身影,究竟冰冷的機器人,能否取代藝術家?未來人類工作會被AI機器人取代嗎?讓世人有滿滿的疑問。對此,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人工智慧音樂」研究學者蘇黎,有正面態度。

蘇黎指出,人工智慧運用在表演藝術領域分別有兩種形式,一是可與人互動的觸發機制,如跟表演者互動,產生新的視覺效果,「例如與機器人共舞、一起演奏音樂,以目前實驗室研究來看,不管是合奏、獨奏,都難不了機器人。或是從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觀眾反應,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特效,例如機器感應到現場人數達5千人,會有特殊應對。」

而另一種應用則在於創造虛擬角色,蘇黎舉例,「VR結合了人工智慧,就可以直接產生虛擬角色,未來的虛擬歌手動作、聲音,會越來越自然。如日本將利用AI技術讓美空雲雀在年底的紅白歌大賽中登場,未來我們也可能利用這個技術讓鄧麗君、鳳飛飛再現舞台。」

除了表演藝術外,人工智慧在傳統繪畫上也有應用,蘇黎表示,「人工智慧就是模仿人類的各種行為,目前有一些新創公司也運用了AI,可以因應客戶不同的需求,產生各種風格的繪圖,你也無法區分,究竟它們畫的跟藝術大師有什麼不一樣,名家翰墨也是可能效仿的。」

而在這樣的科技浪潮下,藝術家該如何因應AI帶來的效應?蘇黎認為,人工智慧所應用的領域跨越各行各業,但是藝術家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便是與機器人最大的區別,「藝術家可以想到把香蕉貼上膠帶,但人工智慧產生的機器人沒辦法,藝術家更可以利用人工智慧取代一些繁瑣的工作,讓沒有專業技能的一般人也能嘗試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