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助人類終結動物實驗嗎?

A laboratory rat
[Getty Images]

動物實驗是為了確保藥物和其他物質最終能安全地供人類使用,但從動物愛好者到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沒有人願意讓動物接受科學實驗。多年來,科學家也一直在尋求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

而現在,人工智慧(AI)系統現在正在加速這項工作。

首先,AI在這個領域應用簡單但被認為是很有效的: 利用AI技術來梳理出全球現在既存並且可用的動物實驗結果,以防止不必要的新實驗。

這很有用,因為科學家很難篩選並找到數十年積累的數據以分析他們想要的確切內容。美國一個非營利組織,「負責任醫師協會」(PCRM)高級研究分析師約瑟夫·馬努佩洛(Joseph Manuppello)向BBC說。

「我十分欣喜能夠應用像ChatGPT這樣的AI模型來選擇和融合所有這些有用數據,並充分利用它們,」他強調。

此外,湯瑪斯·哈爾同(Thomas Hartung)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毒理學教授,也是動物實驗替代中心主任。他告訴BBC稱,「AI在從科學論文中採集資訊方面與人類一樣好,甚至更強。」就目前的動物實驗而言,哈爾同教授說檢查新化學品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每年有超過1000種此類新化合物進入市場,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測試。

哈爾同教授又說,經過訓練的AI系統開始能夠確定新化學品的毒性幾何。

「有了這樣的AI工具,我們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得到初步評估,並告訴我們「這裏有問題」...這將是很有幫助的!」

哈爾同教授又強調,相關軟體(軟件)系統已經長期用於毒理學上,但AI在功能和精確度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這突然創造了以前不存在的機會。」他還補充解釋稱,AI現在參與到毒性測試的每一個階段。而人工智慧甚至被用來首次創造新藥物。

並非完美

AI當然並非能夠完美地判斷化學品的安全性。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來自所謂的「資料偏差」(data bias)現象。

例如,如果一個AI的演算法是主要借助某一特定族群的健康資料進行訓練的話,其演算結論對於另一個族裔背景的人可能並不完全能適用。

但正如哈爾同教授強調,「在動物身上測試人體用藥有時也沒什麼用處。」

例如,關節炎藥物Vioxx是通過了動物試驗階段,但後來卻因長期使用會增加人體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而從市場下架。另一方面,一些廣泛使用的藥物例如止痛藥阿司匹林在動物試驗中是有毒的,但仍然被人類廣泛使用。

哈爾同教授稱,在許多情況下,AI已經被證明比動物試驗更凖確。「AI正在實現「巨大的進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FiSqhb-Uo

一個名為「AnimalGAN」的AI項目正在積極開發中,旨在取代未來的動物試驗。該軟體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開發,目標是能夠凖確地確定老鼠對任一化學物質的反應。這個AI模型是接受了1,317情境下的數據進訓,涉及6,442老鼠。

一個類似的, 名為「虛擬第二物種」(Virtual Second Species)的國際項目正在創建一個基於AI發展出來的「虛擬狗」。這種犬只是利用過去歷史積累下來的犬只試驗結果數據進行訓練的。

英國國家動物替代、改善和減少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the Replacement)創新研究主管凱西·維克爾斯(Cathy Vickers)向BBC解釋,目前新藥物需要先在老鼠和狗身上進行毒性檢測,然後才能進行人體試驗。對於AI檢測來說,未來的主要挑戰是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維克爾斯博士承認:「完全被接受還需要一些時間。」 但是,聲援團體「國際無虐待動物」(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的科學和監管事務代表艾瑪·格蘭奇(Emma Grange)卻反對這種說法。她認為,不論AI替代方案是否有效,動物試驗都應該直接禁止。

她向BBC解釋:「目前還不太清楚新技術譬如如AI,是否能夠實際上結束動物試驗,而非僅僅是減少或改善此類試驗。但我們知道,將動物用在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試驗模型是過時的科學,我們期望AI最終能在摒棄使用動物進行任何實驗方面都發揮作用。」

然而,德國製藥公司默克(Merck)的首席獸醫官凱斯特·克萊因施密特-多爾(Kerstin Kleinschmidt-Dorr)卻告訴BBC稱,動物試驗無法在一夜之間就消失。她的公司是「虛擬第二物種」(Virtual Second Species)項目的贊助商之一。

她表示:「動物實驗是必要的,而且在許多方面基於良好的理由而必須用。但我們相信未來將找到更好且不需要動物實驗的方案,來解決動物實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