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解析秘魯納斯卡浮雕 半年判讀出300幅地畫

畫面上方的模糊圓圈和發散狀線條,出現在秘魯的納斯卡沙漠,考古學家借用AI技術解讀,研判是1個人戴著頭飾。

在納斯卡線被發現之後將近1個世紀裡,考古團隊透過高解析影像技術,總共也才解讀出430幅地畫。

而日本山形大學考古學家坂井正人和美國IBM合作,開發出AI輔助技術,分析空中拍攝的影像數據,短短6個月就判讀出303張新的地畫,數量將近是現存地畫的2倍。這些地畫部分規模偏小,較不容易被發現,包括有人型和拿著刀的虎鯨、鳥類等動物圖形。

研究團隊將發現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研究團隊指出,AI大幅縮短地畫判讀的時間,而且能精準定位出容易風化和腐蝕的浮雕型地畫。

考古學家藉由這套AI系統所發現的地畫群像,風格、尺寸和主題不同於過去大型的線型地畫,顯示不同種類的地畫,有著獨特的意義與用途。

專家研判,浮雕型的地畫主要描繪人類主題或馴養的動物,甚至有斬首的人頭,目的在於分享個人或群體的訊息。而大型的線型地畫主要是描繪野生動物,有著社區儀式的意味。

納斯卡線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南方350公里的沙漠區,最早可回溯到公元前200年至700年間的納斯卡文明,科學家首度在1927年發現這些圖案,描繪的是動植物、幾何圖形及其他種類的生物,被列為世界遺跡。

過去判讀這些圖形仰賴高解析衛星影像和人類肉眼,不但耗時也容易遺漏,而AI輔助技術能加速標記地畫的位置和提高準確性。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秘魯「錢凱文明」考古所知不多 古蹟出土專家備感興趣
滅絕85年「塔斯馬尼亞虎」 珍貴黑白影像修復上色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