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IA與我們

創新講談

一年前,圍棋高手AlphaGO,連贏人類高手好幾盤,AI科技的能耐,終於透過媒體,從科技的專業簾幕之後,走到我們的尋常生活之中,傲人的亮相,讓我們理解,人工智能,能力到了哪裡。

2018年世足賽,啟用VAR(影像輔助裁判),變更了不少主審與線審的誤判,像這樣的科技,不是AI(人工智能)而是非常初級的「智能放大(Intelligence Amplification)」簡稱IA,用來補足人類智能的不足。

科技始於「追求便捷」的人性

球賽速度愈來愈快,一球的輸贏,影響也愈來愈大,單靠人類裁判,實在力有未逮;運用VAR這事,國際足總猶疑多年,終於承認,只依賴裁判的經驗與權威不足以處理瞬息萬變的球賽,因此,隨著其他球類(美式足球、網球、籃球等)也讓路給多錄像頭的Instant Reply(即時回放)這種初級的 IA科技系統,來協助裁判了。

這樣再過幾年,如果人機結合的科技再向前推進幾步,足球裁判,改成依據機器的判決來吹哨,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這種擴充人類智能的簡易版設備,早就在我們身邊,例如:我們日常開車,靠著導航系統領路,不也是讓機器(軟硬體系統)協助我們擴充人類本來的認路、記地圖的能力?近期的IA系統,甚至還輔助我們,成為可以看見哪一個路段堵車的能力?

當然,IA的終極發展,不會只有這麼簡單,查查Wikipedia,IA也可稱為「認知增強(Cognitive Augmentation)」或「機器增強智能(Machine Augmented Intelligence)」,意思很清楚,就是讓機器補足人類「原生智能」與「願望智能」之間的差距,例如「鋼鐵人」就是穿戴式IA技術的漫畫想像。

這種想像,在現實世界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看看2013年5月的《富比士》(Forbes)雜誌,那篇「How Close Are We To A Real Iron Man Suit?」就可以粗略理解。

機器(尤其是電腦)輔助人腦或人手的軟硬體設備,像我這一代的設計人,從年少到年老,完整的經歷了三個明顯的階段:從「純人工繪圖」到「電腦輔助繪圖(Computer Aided Drafting)」,再到「建物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短短20幾年,我就親身經歷了機器輔助人類能力的設計系統,呈現了巨大的躍進。

除了前述的電腦輔助設計系統,類似這樣的科技發展,從古早到現代,像是望遠鏡、電話、電報、傳真、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等等,目的不外乎是輔助人類器官與智能的擴張。初遇這些發明,人們頂多抱怨學習新把戲的麻煩,鮮少人真的會對這樣的科技發展,感到恐懼。

然而,雖然AI與IA相關的產業界,充滿著興奮與期待,不少智者卻表達極度的憂慮。

剛過世的Stephen Hawking在幾年前(2014),接受BBC專訪時說:「The development of fu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spell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全面發展人工智能,將會是人類的終結)」。近期(2018年6月),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大西洋雜誌》發表一篇小文章「How the Enlightenment Ends(啟蒙運動如何結束)」。他談到:「無論從哲學、從智識、從各方面來看,人類社會對於人工智能的興起,毫無準備。」他也提問:「我們是否處於人類歷史新階段的邊緣?像是西班牙滅絕了印加文明?」

研發方向:AI在於取代,IA在於輔助

回顧歷史,人類幾乎是在1956年,同時啟動,發想AI與IA這兩種科技。

● 關於AI的研究

是1956年3月,美國東部Dartmouth College的John McCarthy發出請帖,邀請好幾位數學家,在6月18日到8月7日之間,共同研究「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討論,應該是西方世界研究AI的濫觴之一。

● 關於IA的研究

同樣在1956年,英國心理學家 William Ross Ashby 發表了「Introduction to Cybernetics」,其中提到「amplifying intelligence」一詞,也成為後來研究 Intelligent Amplification (IA) 用語的開始。

觀察上述兩者,AI的研究,是希望,通過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模擬人類智能,讓機器可以接近人腦的思想模式;IA的研究,是希望,通過計算機以及其他的硬體設備,輔助人類,擴大、超越本有的智能。兩者,雖然都是科學家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嚴格來說,是兩個完全不同方向的研究。

隨著智者直言,大家終於警覺,經過60多年的發展,AI與IA,有何不同?簡單的說,AI,通過機器自我學習的能力突破,以自駕車(用機器取代人)成為媒體熱門。IA,以鋼鐵人(人穿上機器)的人機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的想像,最受電影青睞。

可是,人類想像力十足與野心無限,局部補足人類智能的方式,終究不能滿足人類的慾望,無論是AI還是IA,人類終極的目標是「根本改變人類」(讓人類演變成新種)。

然而,這類的想像,有兩個極端:

其一端是,通過AI或IA科技的發展,造出人造人,或稱Cyborg,希望通過機器協助,讓人機混種,增加人類能力;

另一端是,通過認知科學的發展而不是科技,造成人類mindset(心態)的改變,讓人腦神經細胞連結的結構改變,提升人類的智慧。

我贊成的,是第二種方法,「改變人類mindset」的方式;因為,無論科技怎麼進步,人類有三個大毛病,讓我們的歷史,一直重演悲劇。毛病之一是「貪得無厭(貪)」、之二是「易怒好鬥(嗔)」、之三是「思慮淺薄(痴)」,這些老毛病不改,依靠Intelligence Amplification的科技增強智能,只會讓我們有更強大的能力,更迅速的毀掉地球。

這樣帶著病灶的人類,就算有能力跑到火星過日子,除了繼續惡整火星,還能如何?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