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不只是一雙球鞋的幕後,而是如何改變一整個世代|膝關節影評專欄

《AIR》麥特戴蒙、薇拉戴維絲為了合約精彩過招。(圖/華納兄弟提供)
《AIR》麥特戴蒙、薇拉戴維絲為了合約精彩過招。(圖/華納兄弟提供)

時間回到40年前,1983年的耐吉Nike市值不到10億美元,籃球場上被Converse、愛迪達打得滿頭包,如今我們都認為籃球鞋是Nike天下,怎可能有其他人?很難想像因為他們做對了一件事情,引導後面整體市值一路噴過50億美元,到如今的1900億美元。對,就是那個人,麥可喬丹。

班艾佛列克執導的《AIR》以1984年麥可喬丹即將以準新人之姿加入NBA,當時Nike籃球鞋市場上的子彈只有250萬美金,高層預計拿這筆錢想辦法跟2-3位籃球員簽約,但這些合約壓根都無緣簽下麥可喬丹,因為喬丹最不喜歡的品牌剛好就是Nike。

▲班艾佛列克在《AIR》演出Nike共同創辦人菲爾奈特。(圖/華納兄弟提供)
▲班艾佛列克在《AIR》演出Nike共同創辦人菲爾奈特。(圖/華納兄弟提供)

喬丹最屬意的是當年龍頭匡威(Converse),畢竟80年最大牌的兩位NBA球星大鳥柏德、魔術強生都是品牌活招牌。而且屆時還是大學生的喬丹代表美國打奧運籃球,也是穿Converse。你是Nike主管的話,怎麼能肖想簽到喬丹?更何況喬丹本人其實為了商業條件,也對愛迪達很有興趣,豈料最後會轉戰排名最後的Nike?

《AIR》與其說是球鞋或是運動員電影,其實應看成商場戰爭電影。一切扭轉的起點,就是麥特戴蒙(飾演的那位Nike主管桑尼瓦卡羅。正當大家純粹以自家商業利益考量(愛迪達或是Concerse都只是把球員當成自家球鞋的廣告而已),從來沒人想的是可以把球鞋擬人化,讓球鞋與明星成為一體,為某位明星量身打造的專屬品牌,這何止是瘋狂?完全是發瘋。

細數NBA史上多少選秀狀元,或是優秀被看好者,進入職業領域之後都變成平地一聲雷? NBA 1972 年的選秀狀元LaRue Martin、2013年的騎士隊的狀元籤Anthony Harris Bennett、或是金塊隊最傳奇的選秀水貨Nikoloz Tskitishvili。桑尼瓦卡羅當時為何敢重押喬丹?就是因為他熱衷細看籃球員細節,舉凡基礎動作到關鍵時刻,他更在乎的是籃球選手投出最後一擊的肢體語言。

▲麥特戴蒙在《AIR》演出魄力十足的Nike主管桑尼瓦卡羅。(圖/華納兄弟提供)
▲麥特戴蒙在《AIR》演出魄力十足的Nike主管桑尼瓦卡羅。(圖/華納兄弟提供)

這麼多球探、分析師只看冷冰冰的數據,只有桑尼瓦卡羅看見喬丹投出最後一擊關鍵球時的神情:自信愜意。完全沒有最後那種壓力緊張,他相信喬丹技術面,更相信他的心理素質。因為NBA最後比的不只是球技,更大的關鍵在於心臟夠不夠大顆,能否頂住壓力?

麥特戴蒙詮釋桑尼瓦卡羅的執著熱血,甚至不顧職業道德,跨過運動經紀,直接殺到喬丹家,直接找上家庭決策關鍵人:喬丹他媽,詳談這些運動品牌將會如何對待喬丹的商業球鞋合約堪稱是全片最大趣味。直接預告Converse與愛迪達怎麼佈局?甚至也提到當時愛迪達肯定無法出一張讓人滿意的合約,因為當時的愛迪達適逢企業決策四分五裂中,怎麼有辦法談一張具有長遠眼光的合約?

只有Nike願意量身打造,甚至顛覆NBA球場上對球鞋配色規定,還讓喬丹參與設計細節,用喬丹的腳型製作出最符合飛人打球需求。甚至Nike直接把全部資金重壓喬丹一人,還超出預算。

《AIR》麥可喬登指名讓薇拉戴維絲飾演自己的母親。(圖/華納兄弟提供)
《AIR》麥可喬登指名讓薇拉戴維絲飾演自己的母親。(圖/華納兄弟提供)

班艾佛列克執導這段討價還價細節,加上他個人飾演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加上是他跟好兄弟麥特戴蒙同台,兩人戲外的好交情到戲內眼神交流的信任默契,達到出乎預料的合拍趣味。絕對是《AIR》一片超大亮眼,看這兩位好友的對白與挖苦吐槽企業SOP。

本片也吐露出,簽下喬丹最核心的關鍵,在於讓球員可以分拆球鞋銷售利潤,這絕對是過去球員無法想像的商業規模。Nike本來預期銷售額是四年內的300萬美元銷售額。結果第一年就噴上一億美元大關,這段字卡對應班艾佛列克的前一段台詞猜想,更為整片幽默節奏再加分。

飛人喬丹這品牌直衝天際,也帶動後續Nike與多位NBA球星推動聯名款球鞋,從此Nike籃球鞋踏入街頭潮鞋世界,讓過去慢跑鞋獨佔的市場,也能讓籃球鞋加入潮鞋一員。後續的成功,更讓Nike也接連收購了當時本來最紅的籃球鞋品牌Converse,一路殺上運動品牌的頂尖冠軍。Nike的封神之路,就從飛人喬丹帶動整個轉折,40年前的這個重押賭注,如今回想起來實在不可思議,只個背後運籌帷幄過程,更能凸顯「見人所不能見」的難能可貴,更是拍出僵化企業營運的另類浪漫了。

追劇報報
追劇報報

movie_id:1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