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思維 不給人命標價格

罕病族群相當小,思考患者的必需性及獨特性,歐美日對罕病皆有較友善的政策。德國專家Dr. Bertram Haussler表示,以德國為例,糖尿病藥物會面臨比較多的挑戰,藥品單價因競爭的關係,價格相對便宜,但市場規模夠大,各大國際藥廠還是積極投入。但是,在罕藥部分,由於市場規模小,又不保護他的話,只會一直萎縮;歐美日認為在政策上需要給予誘因,第一步則是給予罕藥在市場上的保護,藥物取得藥證後十年內不能有其他藥廠申請相同適應症的給付,以確保市場不會因競爭而縮小。 德國專家Prof. Dr. Bertram Haussler,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Management, IGES於上週來訪台灣,拜訪台灣的罕見疾病基金會,分享德國社會對罕病治療的觀點。 「支持罹患罕病的人,這不是他們的錯。」Dr. Bertram Haussler表示,德國社會相當支持罕病患者的治療。德國的藥物給付政策與台灣健保類似,為單一買家的機制,在罕藥的給付上,歐洲EMA認可為罕藥後,只要藥物上市的第一天,就是患者可以使用藥物的第一天,在行政流程上相對於台灣短,也縮短患者等待治療的時間。以德國來說,只要罕藥藥物上市,給付將自動生效,且同時享有藥證在適應症上的保護,但同時政府也會同步啟動監控的機制,獲得給付後,政府要求藥廠提供實際臨床的治療效果,以確保資源的運用,平衡考量到治療不能等,資源也要發揮效果。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在台灣,罕藥即使拿到食藥署的上市許可,在健保新藥給付審查的時間冗長(需花4~5年的時間),罕病病人喪失立刻得到藥品的機會;而且,在共識擬訂的會議上,多以健保的財務安全為優先考量,然而像罕病藥物這種屬於少數人需求的藥物,則容易遭到剔除。 所幸,台灣在2000年由總統公告《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五個以公權力保障罕病的國家,補助健保未給付、罕病患者急需使用罕藥時的部分負擔,為罕病病人的第二道防線。 「如何正確的診斷」在德國是更重要的議題。在德國,政府或民眾並不會把不同的疾病拿來做效益的比較,就像糖尿病藥物與癌症藥物不應該被比較,對罕病最艱困的問題不是國家給付,而是診斷。專家舉例說明,在德國如果一個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無法受到妥善的治療,大眾、媒體會將此視為醜聞,且媒體會毫不留情地抨擊政府。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德國的罕病團體主要的溝通對象並不是政府,而是進行民眾的疾病意識、教育病人如何正確的了解。專家指出,因為罕病確診的過程可能需要十年以上,造成患者很大的煎熬。「教育」也是政策端及病友團體的共識。國家的角色是保障民眾被治療及與產業議價的角色,病友團體著重在協助政府進行民眾端的宣導教育,共同保障病人被治療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