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低潮拒拍到重新振作!大稻埕導演葉天倫:相信自己、拍想說的故事

葉天倫導演2011年以電影《雞排英雄》獲得1.4億台幣票房,因而打出自己的知名度。畢業自世新大學廣電系的他,父親是資深廣告導演葉金勝,母親潘鳳珠則經營青睞影視。一畢業,他自然便進入影視圈。他說,起初都是接客戶的案子,拍別人的想法與故事;漸漸地,他腦子裡也開始浮現各種想說的故事,想探討的議題。

不忘已故恩師李國修「相信自己」 電影戲劇皆受歡迎

自謙是「沒自信」的人,他說在校功課也不頂尖;但在校的老師、父母,甚至曾跟著學習的已故大師李國修都勉勵他「你可以,要相信自己」,他才放手去做。《雞排》的成功給了他信心,他跨足電影戲劇多領域,成績都出色。

2011年執導三立《愛回來》取得輔導金補助;2013年執導三立《含笑食堂》獲金鐘獎9項提名並助苗可麗登上金鐘影后;2016執導《紫色大稻埕》再入圍6項金鐘獎;2017年執導《外鄉女─黑美人》也有4項提名。

除了導演,他監製的作品也不馬虎:2014年客家台《在河左岸》獲8項提名,並拿下最佳導演等3獎;2015年《台北愛情捷運系列電影》被衛視相中買下版權,其中《五星級魚干女》獲關島影展最佳影片,他自己執導的《西城童話》入選釜山影展。

曾低潮不想拍 莫忘初衷是「拍自己想講的故事」

他的作品幾乎成了品質保證。他說:「從一開始,老師們要我相信自己,然後我做到讓演員及工作人員相信我,接著再靠作品讓投資者相信我,最後希望更多的觀眾相信我,這是我一直沒忘記,我最初要拍自己想講的故事的初衷。」

也因為這些金光閃閃的履歷,國際級的影視平台Netflix找上他,「相信」了他,合作了跨國製作的原創劇《雙城故事》。以生活在美國舊金山和台北大稻埕2個女主角的視角,去呈現文化衝擊及當代觀點。

他的成績單雖風光,但他其實也曾一度陷入低潮,他說是2014年拍完電影《大稻埕》後,外婆過世,自己也生病,電影雖賣了2.2億元佳績,卻有不少網友批評謾罵,讓他再度掉回沒自信的灰色世界裡,「我那時一度想乾脆不要再拍了,回去拍廣告,接客戶的案子就好。」

直到某個影展活動,他遇到曾一起合作演戲的金馬影后楊貴媚,「她可能看到我臉書的沮喪發文,知道我心境。直接開口就跟我說,不要管別人講什麼,沒有必要去跟別人解釋你為什麼要做、要表達的意義是什麼……她講完那段話,雖然現場都是人,我忍不住大哭起來。」

於是,他重新振作,回到最初長輩們告訴他的「相信自己」,也才有後面電視劇屢受金鐘獎青睞的成績。

葉天倫的家族在大稻埕生活了四代,從早期務農到開洋行做貿易,一直到他這代,所以他在許多作品中都聚焦大稻埕,他說:「原本只是因為生長的地方,想去了解,結果愈挖愈深,發現關於大稻埕的故事說不完。」《紫色大稻埕》講茶農,電影《大稻埕》帶到蔣渭水抗爭事件;9月要播出的《雙城故事》則是講到大稻埕的中藥。

對於影視製作導演、對於屬於自己土地的大稻埕,他想一直堅持,他會繼續拍下去,因為那是他學廣電的初衷,是他想講出自己想法的初衷,是他被相信的初衷。(文/張哲鳴)

-> 看更多各行各業小人物「職場初衷」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