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非台大?謝謝再聯絡 — 校園徵才的殘酷現實

作者: 暮凝Dada/任性的旅人/換日線專欄作者

「就業博覽會, 去不去?」

上週( 2018 年 3 月)的「台灣大學 2018 年校園徵才博覽會」,應該算是我此生去過的職涯展中,規模最大的了,一共約有 400 家的企業前來擺攤,還有現場面試、企業參訪等行程與活動。

早上 9 點半開始,公館地區的捷運站便已塞滿了人,和跨年時的「台北101 / 世貿站」相似,只是這次來的,幾乎全是年輕的面孔。

有些「迫不得已」,我終於也走到了求職最迫切的時候。過去參加這類就業博覽會,多只抱著「加減看看」的心態。那時自我感覺還蠻良好,覺得自己是國立大學雙學士學歷,又有外語能力加持、有國外留學交換經驗,拿過書劵獎,也有實習經驗,工作應該很好找才對。

但這次的職涯展,卻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有多麼不足、多麼「卑微」:

理工當道的台灣,「你是哪個科系的?」

一開始,我和朋友小星一起逛——小星是工程師,國立大學碩士畢業。

參展徵才的廠商,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就是分別問我們:「你是什麼科系的?」而對於我的社科院和傳播學院雙學位畢業,絕大多數的參展廠商都是「謝謝再聯絡」,甚至很多廠商還早早就幫我們省下時間——在看板上就直接註明,要找的是工程師,限相關科系畢業生。

第二個問題,通常就是問:「你是學士還是碩士?」很多廠商即便開的是「科系不拘」的工作職缺,但要求的學歷資格也「至少要碩士」⋯⋯結果,這一整場博覽會下來,稍微願意和我多聊聊的,不是新創公司,就是直播公司。

小星原本只是被我拉來當「陪客」,結果一路走下來,我去填資料的廠商更想認識的反而是小星,和小星在一起,真正需要找工作的我,反而完全被忽略。

關於這點,小星和我一樣震撼——原先就知道工程師在這場徵才博覽會中比較吃香,但沒想到拿著文組、非商管金融科系的大學學歷,在 400 家企業開出的條件要求下,我算了算,大概真的有機會的職缺,竟然只有 20 個左右。

而這當中,甚至還沒排除相對較不受歡迎的基層業務、培訓實習職缺,有些職缺更註明只要碩士學歷,或者直接標明他們要的「僅限台大的學生」。

印象最深刻的兩件事:其一是我填著履歷,一旁清閒的工作人員卻完全不想理我——而我旁邊的男生,卻不誇張,真的有個工作人員名符其實地「跪」在他旁邊,無比親切地協助他填表,拜託他去面試——因為他念的是理工工程類別,而且是碩士,對方甚至說,願意在展覽結束後等他一小時回來面試。

第二件事,是一個做系統整合的廠商,看到我的履歷後直接說:「我老實說,如果今天你不是馬來西亞人,有東南亞的背景,我根本不會看你的履歷。」

其實這句看似誇獎(?)的話,聽在我的耳裡,心中是酸楚的——這是我完全沒有付出過努力,單純由出生所決定的「價值」;而我那些引以為傲、努力學習的技能,卻完全被忽略。

更諷刺的是,在我的求學生涯中,我卻因為身為「東南亞人」,不曉得受到了多少次的白眼。(請見〈我再也不會因來自東南亞而羞愧──台灣人眼中,我們如何被定義?〉一文)

「念碩士,是你自己的意思嗎?」

大四的時候,身邊的同學目標一個比一個明確:我們系上的同學,多已經開始補習考國考,擔心還考不上的,則先推徵碩士。而傳播學院的同學幾乎都已經開始實習,不然就是自己接案子。

當時我問朋友,為什麼你要念碩士?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因為還不知道要幹嘛」;「因為還不想工作」。我的台灣朋友們真的很幸福——他們和我說,在台灣,只要你想繼續唸書,多數的父母是會繼續金錢支持的。

我原先的規劃,是畢業後先找大公司練功也刷刷履歷,之後再去相對比較小的公司或新創企業大展拳腳。但目前看起來,在台灣,文組(不包括商科)想要進大公司,如果錯過了以學生實習的方式進去,又只有學士學歷,不走後門、沒有超強的履歷,要進入大公司真的很難。

我當下不禁覺得,撇去科系專業不談,台灣的求職 / 求才生態好像有點「病態」:企業偏向找學歷更高的求職者,於是大學生畢業後,追求更高的學歷便成了「必然」的路;然後當台灣「滿街碩士學歷」,又讓企業拉高求才的學歷門檻,職缺變成要從「碩士」、甚至「博士」起跳⋯⋯。

這造成的結果是:如今學士畢業,能領的薪水常常只有勞基法規定的「最低薪資」——因為大家都是大學畢業啊!而為了「區隔化」、「差異化」,家裡有經濟條件的學生,當然就繼續往上念,或出國留學。至於沒有經濟條件的呢?「最低薪資可以接受嗎?不接受隨你,我(企業)多的是人可以挑。」

但其實,有許多企業開出的職缺,根本不需要碩博士的「研究」專業,但在有得選的情況下,企業當然更傾向選擇「學歷高」的,或者就是以「你學歷沒有競爭力」為由,砍學士們的薪資。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碩士也慢慢變得普及化。而在談論台灣薪水過低、調高基本薪資等議題時,造成的改變也只是大學生和碩士生的間距變小,對碩士畢業生來說根本沒有影響。

我似乎可以理解,台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流浪博士」了——這個國家就這麼大,工作機會也就那麼多,而重理輕文更是現在台灣的趨勢,於是有人儘管對學術研究沒有熱情,卻想著「既然有家人支持,先繼續唸書拖一下」。結果好不容易取得博士學位後,卻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或是因為沒有辦法成功卡位 / 沒有意願走學術路線當教授,職涯頓失方向——這才發現念完博士,然後呢?該怎麼辦?

大環境若不變,其實「就職博覽會」只是廠商的品牌宣傳

這次的職涯展走下來,我發現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在台灣,對多數大學畢業生而言,所謂「就職博覽會」的真諦,其實只是在增加廠商的曝光、加強品牌的行銷,還有就是讓壽險業蒐集資料的地方而已。

尤其文組畢業的你,如果要進的是大公司,其實你只需要在該公司官網緊盯新職缺,或是在 104 之類的人力銀行投遞履歷就好——因為即使你向現場的企業代表詢問,得到的答案也只會是這樣而已——當然,除非廠商有另外開設期限的職缺,但這些在網路上同樣也都找得到。

所以終歸一句:如果你錯過了就業博覽會,其實完全沒關係,網路上很多資訊都有。

記得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也曾經參加過幾次校園就業博覽會展,當時來到學校的有波音航空、亞馬遜、 AT&T 等大公司,在這裡你若準備了關於職缺的具體問題,他們會將特定負責人的郵件信箱給你,請你直接寄履歷過去。

可能因為當時待的是「科技之都」西雅圖吧,所以對於工程師的需求,比例上來說也是相對較高的。而當時所謂的大公司攤位,也同樣是人滿為患——而且這些美國大企業更乾脆,派出來的代表多只是所謂公司的「菜鳥級別」(entry level),甚至對於自己所開放的職缺內容「一問三不知」,只會叫大家去公司官網投遞履歷。

在我看來,美國的就職競爭、難度和廠商的「誠意」,比起台灣來說絕對沒有比較好——當時大家第一個問我的問題是「有沒有美國籍」(因為科系和名字都在入場時以貼在身上的方式呈現)。大公司現場也都不收履歷,而是以給特定職缺信箱的方式,或是請你去官網留資料。

但大家仍然拼命地賭那個千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的運氣——遇到高階主管,直接拿到聯絡方式的運氣。而機會相對之下其實也較多元:例如不同科系的職缺、或無須相關科系的職缺大小公司都有;另外新創企業也相對較多——有請我現場寫履歷的、也有留下我聯絡方式的。之後也還有零星收到邀約面試和電話面試的機會。

我想,單就博覽會的形式來討論,這和「哪裡的企業較重視人才」相對較無關,反應的比較像是一個國家在市場和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需求的人才方向,和求職者的積極度、競爭激烈程度等等——我想台灣的就業博覽會,反應的就是產業、薪資的大環境,和市場趨勢的現況而已。

「親愛的,不要選擇最輕鬆的那條路」

儘管受到如此多的挫折,對台灣的求職環境老實說也有不少怨言,但我仍舊記得大學時期,教授說過一句話:「永遠不要選擇最方便的那條路,因為這樣你會錯過自己更多的可能。」

我們系上的畢業生,走向國考的很多,畢竟我所唸的系,本來就有「國考系」的稱號——和從小到大的訓練一樣,只要會考試,走的路「看起來」就是會比其他的選擇輕鬆:有些同學在大三就開始補習考試,然後大四畢業考到高考。他們單是起薪,就比在私人企業努力求職的同學們,多了至少一萬多元新台幣月薪。

然而,在我們系上每 35 年進行畢業生的電話訪問時,看起來「贏在起跑點」的他們,其實比誰都迷惘——他們多數的真實心聲是:走了一條大家都覺得平坦順遂的路,然而這樣的職業,幾年過後卻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當然,不是每個畢業的學長姐都是這樣,但教授的這句話卻一直在提醒著我,「不要在應該拼命的時候停止努力。」大學生涯,其實就是發現自己的一個過程而已,不要因為不想浪費那四年的努力,而花未來的 230 年去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

從美國回來後,我迷茫了很長一陣子——求職展的衝擊、對自己產生懷疑、聽到身邊朋友紛紛對自己工作產生不滿⋯⋯

深深反思之後,我發現自己聽了太多外界的聲音,羨慕了太多人,但我卻忘了問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於是在和自己獨處的時間,我準備了一張紙和一隻筆:

我先問自己最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列舉前三項之後,我問自己想要的工作模式,再問自己想要進的前三間公司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我想進去?

我先問自己要什麼,再去想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有什麼,而我還欠缺什麼。

如果你也對「學士畢業」的身份感到迷茫,想以繼續碩士來延緩自己的迷惘,或投入職場尋找自己的定位,這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但我告訴自己,也希望與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分享共勉:

「你只需要確定一件事,繼續念下去、或是眼前的工作,能否讓你與你的夢想職業更接近?人生沒有走得快慢的問題,你在走著自己的步伐,在做自己的事。重點是,只要你持續不斷地努力,終會慢慢發現自己要什麼、並且找到自己的方向與道路。」

補記:一首無名的詩

最近,我的美國朋友分享了一首詩,我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在文末,希望能以此作結,和大家共勉: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and died at 50.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and lived to 90 years.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Obama retires at 55,

but Trump starts at 70.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So, RELAX.

You’re not LATE.

You’re not EARLY.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紐約(時間)領先了加州三小時,

但加州沒有比較慢。

有人 22 歲就畢業,

卻花上 5 年才發現自己的志業!

有人 25 歲就當上CEO

卻在 50 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 50 歲才當上CEO

然後活到 90 歲。

有人依然單身,

同時也有人早早結婚。

歐巴馬 55 歲就退休,

川普 70 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身邊有些人看似跑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跑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裡,進行著自己的比賽。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生命,無非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也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致與我一樣迷惘的大學畢業生:如何面對「最低薪資,否則謝謝再聯絡」?從「校園徵才博覽會」的殘酷現實說起》,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好勝」韓國年輕人,背後的不得已——若不拼命廝殺成為那「5%」,很容易就落入地獄
綁架全日本的「上流老人」們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現代父母最頭痛的事,不再是吸菸毒品…
阿扁快活了!誰快死了?
父親急診確診罹癌 母親痛罵她爛醫生
沒有誠信的軍人年改 注定失敗
別怪女生不理你 你也只愛看正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