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即將失去MCU?

最近,關於RISC-V MCU的消息紛紛傳出,瑞薩表示正在開發RISC-V MCU,愛普特微電子與平頭哥達成合作,共研RISC-V架構MCU。

在嵌入式世界展覽會上,SC-V國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alista Redmond也表示:“RISC-V芯片的出貨量已經突破100億。”

RISC-V以雷霆霹靂之勢,沖擊著在ARM架構統治下的MCU。

成也ARM,敗也ARM

MCU內核的架構的歷史並不算長,大約有三十多年。從英特爾在1971年推出全球首款MCU產品,到上世紀90年代後MCU步入發展快車道,MCU的內核架構有所變化。MCU的第一代架構是早期英特爾主導的架構;隨著瑞薩等公司開始研發MCU,這類MCU巨頭自研的架構被認為是第二代MCU架構。在對計算要求越來越越高的現在,專門的內核廠商開始出現,分工進一步細化,ARM成為主流的MCU市場架構,也即第三代架構。

決定一個MCU性能和應用場景的關鍵要素有兩個維度——主頻和內核架構。而內核架構是影響處理器性能的關鍵因素,先進的架構具有更強大的指令集和更優秀的運算單元。

在國產MCU剛起步的幾年中,由於ARM能夠供從開發環境到軟件等各種方便的工具,並且其架構可以和主流的生態保持兼容,充分復用現有的應用設計,降低design-in的門檻,這些優勢都吸引著國內MCU廠商。由於ARM的種種優勢,國內MCU廠商90%都採用了ARM的Cortex-M系列內核。其中,兆易創新的32位MCU產品主要採用了M23、M3、M4、M33和RISC-V五種MCU內核;華大半導體主要採用了M0+和M4兩種MCU內核;國民技術主要採用了M0和M4兩種MCU內核。

但使用ARM內核的國產MCU廠商數量上升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國產化MCU芯片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許多MCU廠商都使用相同的內核,因此市場上MCU的差距更多是在I/O上,同質化嚴重就導致價格的比拚。但如果只能在價格上競爭,對於整個行業和大部分公司都沒有益處。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較為成熟的ARM架構也變的極為復雜,這點從其架構文檔和指令數的復雜程度即可看出。並且,ARM指令集封閉、授權及專利費用高昂,不方便定製。

此外ARM架構本身也正在面對著技術考驗,不同ARM內核的性能差異較大,隨著ARM內核工作頻率的提升,MCU芯片的能耗增加很快。因此,採用高主頻ARM內核的MCU芯片如何降低能耗,這對MCU廠商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

可謂成也ARM敗也ARM。對於國內高端通用MCU來說,ARM的存在無疑可以加快追趕國際巨頭的腳步,例如兆易創新擁有國內最大的ARM架構MCU產品線,連續五年位居本土MCU廠商第一,MCU年出貨量超2億顆。但對於低端MCU來說,比拚不過性能,開始走價格戰,這也造成了MCU市場競爭秩序的混亂。因此,很多有實力和遠見的國產MCU廠商開始轉向差異化的市場規劃和市場競爭。

RISC-V MCU瘋狂發展

在芯片級別的硬件中,ARM和RISC-V在MCU領域開啟了正面戰場。

眾所周知,開源是RISC-V的一大優勢,但除此之外,靈活性也是其被眾多廠商採用的原因之一。

由於沒有x86和ARM指令集背負的兼容性包袱,RISC-V指令集對提升功耗和性能有很大的好處。一個有比較強的功力的團隊設計過幾個芯片後,同樣的指令集架構他們就能設計出功耗和性能更好的處理器。

另外,採用RISC-V指令集設計MCU可以讓芯片廠商快速完成低門檻、低成本的芯片設計,並且針對特定應用場景進行定製化指令設計。模塊化的設計極大地方便客戶根據自己需求自由定製(從一開始就在規避ARM數十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前Intel副總裁方之熙曾表示:“RISC-V的靈活性在AI中同樣可以發揮作用。AI中的信息安全更加重要,RISC-V的方案比較靈活,更容易實現安全的性能。”

以RISC-V為架構的MCU紛紛破土而出。

作為全球MCU龍頭的瑞薩,在今年推出了RISC-V MCU產品,主要應用於語音應用。其執行副總裁 Sailesh Chittipeddi 最近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瑞薩的未來戰略,瑞薩正在自行研發RISC-V內核。

Sailesh Chittipeddi直言:“因為客戶的要求我們必須選擇RISC-V。一方面,有些客戶希望保持技術的獨立性與“黑盒化”;另一方面,全球很多地區的客戶並不願意支付ARM的專利費。此外,還有很多地緣政治敏感地區的客戶也擔心無法訪問IP的問題,RISC-V是唯一開放的生態。這也是為什麼RISC-V 架構的MCU成為瑞薩的下一個佈局目標。”

MCU龍頭的超前鎖定也表現出RISC-V MCU的來勢洶洶;國內MCU廠商也不甘人後。

兆易創新發布基於RISC-V內核的GD32V系列32位通用MCU產品,提供從芯片到程序代碼庫、開發套件、設計方案等完整工具鏈。

中微半導體的ANT32RV56xx也是集成RISC-V內核的32位MCU,該系列芯片集成模擬外設並簡化設計。

阿裡平頭哥與MCU廠商愛普特進一步達成深度合作,計劃未來一年推出六大RISC-V芯片系列產品,包含語音AI MCU、汽車MCU等。

沁恆微自研嵌入式RISC-V架構MCU青稞V4,具有144MHz系統主頻,具有首創HPE、VTF中斷技術,大幅提升中斷響應。

目前,RISC-V內核開發商包括SiFive、賽昉、芯來、平頭哥、晶心;RISC-V 的MCU開發商包括Microchip、NXP、平頭哥、兆易創新、沁恆微、樂鑫科技博流智能、泰凌微電子、中微半導、航順等。

RISC-V全方面圍攻

從市場未來需求來說,ARM或許不再是未來MCU的寵兒。從MCU的應用領域佔比來看,汽車MCU佔據全球MCU市場的40%,除了汽車市場外,MCU的第二大市場是工業應用(佔比30%),剩餘的30%主要應用於消費電子、物聯網等領域。

在MCU最大佔比的汽車領域中,RISC-V MCU開始“上車”。

2020年末,瑞薩推出了集成RISC-V協處理器的汽車MCU RH850/U2B,包括混合ICE和xEV電機逆變器、高端區域控制、互聯網關和域控制等應用;

2021年,凌思微電子也推出基於RISC-V架構的車規級無線MCU產品系列U主要應用於車身控制,即時通信,車載娛樂方面;

不難看出,RISC-V MCU已經出現在車載娛樂、車載通信等場景。SmartDV北美應用工程總監曾表示,RISC-V 肯定會進入汽車世界。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何虎副教授也分析過,利用好 RISC-V 的軟件生態對於車規 MCU 的成功是重要一環。

此外,在MCU市場佔比30%的消費電子、物聯網領域中,RISC-V也有極大優勢。

IoT Analytics 預測,到 2022 年,物聯網市場預計將增長 18%,達到 144 億活躍連接。預計到 2025 年,隨著供應限制的緩解和增長的進一步加速,將有大約 270 億台聯網物聯網設備。

物聯網的爆發帶來的是所需設備的碎片化。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秘書長包雲崗在《呈現三大利好態勢,RISC-V生態未來可期》一文中分析道,由於物聯網AIoT的需求和市場極度碎片化,現有處理器設計方法也將更加多元化。AIoT碎片化需求帶來處理器生態變革機遇。

MCU 是物聯網終端的核心零部件,其價值佔到物聯網終端模組的 35%-45%。在物聯網領域,靈活性將是RISC-V MCU勝過ARM MCU的最大優勢。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中國本土MCU發展有五大驅動力,分別是物聯網、RISC-V、國產替代、芯片短缺、邊緣AI。因此,國產RISC-V架構的MCU已經成為眾多廠商趨之若鶩的對象。

而工業控制等嵌入式領域的MCU,特別是有定製化需求的應用場合中,RISC-V MCU早已成為新的增長點。在這些領域對RISC-V MCU的需求下,未來RISC-V MCU的增長率或將超越ARM架構的MCU。

構建RISC-V MCU仍有三大難題

第一方面,是RISC-V碎片化帶來的統一難題。

由於RISC-V的開源特性,不同廠商進行商用、自研RISC-V內核,在商業利益不同的驅動下,RISC-V MCU難以形成統一的生態。

第二方面,是RISC-V軟件開發工具鏈不夠成熟的難題。

比起ARM來說,RIAC-V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因此編譯器、開發工具等生態要素還在發展。主流的RISC-V MCU開發工具有IAR systems、Lauterbach、segger、UitraSOC、MounRiver Studio;國內也有很多廠商在開發RISC-V MCU的開發工具。

第三方面,是RISC-V作為新起勢力,資源分配不均的難題。

目前來說大部分MCU廠商都是使用ARM架構,如果要增加RISC-V架構的MCU,既要在產能緊缺的同時分配資源,也要同客戶協商合作,這些問題都會是的通用MCU市場RISC-V難以獲得支持。

創新和生態是國內MCU公司邁向世界一流的關鍵,而RISC-V 作為全新的生態提供了合適的土壤。盡管RISC-V MCU的發展仍有難題,但在未來需求的推動下,作為新型事物的RISC-V MCU潛力巨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導體產業縱橫”(ID:ICViews),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