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本海默」創造雙贏!好萊塢從中學到的7堂課

《Barbie 芭比》劇照
Barbie 芭比》劇照

【文/ 搖滾貝琪】同檔7月21日在北美上映的兩部話題大片《Barbie芭比》與《奧本海默》引發的「芭本海默」(Barbenheimer)熱潮在票房表現持續延燒,《Barbie芭比》全球迄今已累計熱賣逾12億美元(約383億元台幣)、《奧本海默》則是6.5億美元(約207億元台幣)。這種同檔上映且票房雙贏的局面,在好萊塢不僅非比尋常,也正是一次最好的賣座示範教材。要探討「芭本海默」的成功,絕對不只是觀眾對續集或超級英雄電影感覺疲乏而已,電影網站《IndieWire》列出好萊塢可從中學習的7堂課,觀眾也可樂見未來電影公司的選材勢必更加開放、多元,期待大銀幕能百花齊放。

《Barbie 芭比》劇照
《Barbie 芭比》劇照

1.為女性拍攝、以女性為主題或與其相關的電影,從來就不是票房毒藥

好萊塢似乎每隔幾年就要重新學習這個道理。《Barbie芭比》再次提醒人們,為女性製作、以女性為主題或由女性主演的電影,一樣可獲得成功,過去成功的例子包括《鐵達尼號》、《我的希臘婚禮》、《媽媽咪呀!》、《飢餓遊戲》、《神力女超人》與《舞孃騙很大》等片。

根據《The Princess Problem》作者與美國塞勒姆州立大學媒體與傳播學教授Rebecca Hains表示:「許多人認為針對男性觀眾製作的電影,能被所有人欣賞,而為成年女性與女孩所製作的電影比較專門性,這想法限制了女性電影在票房上的潛力。」她補充:「女孩文化總是有潛力獲得票房的巨大成功,問題是,那些詆毀女性觀眾與其興趣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夠認知到這並非一時性的例外」。顯然時間將會告訴我們,好萊塢是否會把這點銘記在心。

《奧本海默》片場照 (圖/UIP提供)
《奧本海默》片場照 (圖/UIP提供)

2.知名導演可以是電影明星

曾有位好萊塢電影公司高層說過:「要押寶在你的電影製片人。」《奧本海默》是一部片長3小時、分級R級、對白密集的劇情片,但它卻完全比照夏季重量級大片的行銷方式。

在吸引觀眾買票進場這方面來看,克里斯多夫諾蘭基本上就是位電影明星。他是品牌、系列電影、是超越他所執導的任何作品或電影的象徵性知識IP;而葛莉塔潔薇現在也證明了自己是另一位備受矚目的導演,她身為《Barbie芭比》的導演與共同編劇,是已經很吸睛的整體包裝中的另一個附加價值。華納兄弟影業將《Barbie芭比》做為葛莉塔個人的藝術成就當賣點之一,就如同他們過去也成功將《神力女超人》推銷為派蒂詹金斯(Patty Jenkins)創作的勝利。

此外,葛莉塔過去曾執導過大獲好評的《淑女鳥》與《她們》,早就累積一定的忠實影迷,現在由她執導像《Barbie芭比》這樣的主流商業大片,更成為一場大事件。

《奧本海默》劇照
《奧本海默》劇照

3.一部票房鉅片可能來自任何地方

發行《奧本海默》的環球影業,有著將理論上反傳統編排電影(例如《媽媽咪呀!》、《伴娘我最大》與《逃出絕命鎮》)打造成相對票房大片的成功經驗,同樣地,華納兄弟影業也以將較非傳統電影如《舞棍俱樂部》、《美國狙擊手)與《瘋狂亞洲富豪》,打造成主流賣座電影而著稱。

從這些成功範例來看,其中一個關鍵元素是深具潛力或是聲望的導演,打造出一個結合主流口味與獨特性、迎合觀眾喜愛的作品,使得電影本身脫穎而出。但無論如何,任何電影都可當成大片來操作。

我們在疫情前看到《玩命再劫》、《鋒迴路轉》、《Gucci:豪門謀殺案》等電影,將知名導演與全明星陣容、簡單易懂的宣傳與不錯的評價相結合,並承諾帶來能逃離現實的娛樂或純電影的影像魅力,依然可吸引成年觀眾或是以非續集片類型取得成功,《Barbie芭比》與《奧本海默》可說兼具了所有要素。

《奧本海默》劇照
《奧本海默》劇照

4.IMAX可幫電影取得成功,但絕非不可或缺

《奧本海默》首周賣出全球1.8億美元中,光IMAX影院就貢獻了3500萬美元(約11億元台幣)票房,佔總票房的20%。然而,《Barbie芭比》在同一時間,創下有史以來首部沒有IMAX放映格式、也沒有3D版本的電影,在首映周末締造的最高票房。大銀幕的吸引力對於《奧本海默》是有幫助的,但《Barbie芭比》的驚人票房則證明,少了這些特殊影廳的電影,未必就屈居商業劣勢。

Boxoffice Pro的首席分析師表示:「《Barbie芭比》的成功表明,打造一部大製作電影,不用非得製作特殊放映格式,才能賣得更好。例如《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這類典型的女性受眾商業片,就不會被視為需要在IMAX或是Dolby影廳觀看。」以規模與受眾群體來看,更多類型的「大片」出現,都將意味在上映檔期的競爭會減少,例如《末日大戰》想要IMAX影廳、但《怪獸大學》不需要,各電影公司都能更自在地安排它們在同個檔期上映。

《Barbie芭比》劇照
《Barbie芭比》劇照

5.競爭是可能與必要的

環球影業與華納兄弟都沒退出這場同檔對決,因為他們知道作品有不同的受眾。在一個健康的市場中,任何周末應該有容納超過1部大片的空間,這需要各種類型的大片,不僅僅是高預算、男性導向與奇幻動作片系列。

Boxoffice Pro的首席分析師表示:「這個產業需要更積極在同一時間推出不只一部重要電影,同樣也要理解並不是每個人潮洶湧的周末,都會帶來『芭本海默』的現象。」如果採用這樣的策略,必然會帶來更多不同的聲音與觀點,也能避免出現過於依賴某部超乎預期的電影,才能維持戲院產業健全發展情況。

《Barbie芭比》劇照
《Barbie芭比》劇照

6.不要一窩瘋:並非每一部玩具電影都會成為賣座片

芭比娃娃的製造商「美泰兒」(Mattel)多年來一直計劃將風火輪小汽車與口袋芭比等玩具製作成電影。然而,芭比是不同的,它廣受喜愛、而且有65年歷史,卻從來沒有拍成一部大製作電影。該片在知識產權、導演、行銷與時代精神方面的成功,使其成為最佳範例,也是一個難以複製的獨角獸。

《Barbie芭比》是知識產權與創意觀點的特定融合。美泰兒與其他合作夥伴,在制定下一批玩具電影的預算時,應該意識到其他電影不需賣得像《Barbie芭比》這麼好才能賺錢,也就是說接下來的玩具電影不該花費太多成本,導致它們必須打破紀錄才能回本。

7.「芭本海默」是例外,而非常規

好萊塢最該認知到的一點,就是「芭本海默」是種無法複製的特殊現象。業界人士指出:「『芭本海默』的勝利凸顯了社群在電影上映中的重要角色。華納兄弟把世界塗成了粉紅色,並且發布『This Barbie is...』角色海報,將參與式行銷發揮到極致。同時,環球影業則把《奧本海默》塑造成夏季的成人必看電影。」

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應是「芭本海默」的網路迷因話題也散播到現實世界,網路鄉民與真實世界觀眾都一起慶祝這兩部電影,而不是把它們當成文化對抗的象徵,這就是能創造熱度的原因,再加上兩部電影都受到好評、深受觀眾喜愛,這一點是用錢也買不到的。

業界人士認為:「大電影公司的預算也許能讓它增加聲量,但是核心能量、真正的催化劑是電影觀眾群體,他們的參與讓這兩部電影投射到幾乎每個話題的中心。」《Barbie芭比》與《奧本海默》的成功,是因為它們與市場上其他電影完全不同,它們在既有品牌或類型框架內展現出原創性、高品質與特定吸引力。未來,無論什麼電影成功跟進這種「芭本海默」式的加乘效果模式,它們都可能與《Barbie芭比》和《奧本海默》截然不同,正如《奧本海默》與《Barbie芭比》也截然不同。

圖/翻攝華納兄弟台灣  youtube
圖/翻攝華納兄弟台灣 youtube

movie_id:1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