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鄉民的正義》我們都是鄉民

幾年前就聽說,Hero這位動畫導演想著手一部有意思的電影案子,奈何當時不是每個人有夢想抱負,就能找到機會燃燒鬥魂。後來看他創造《BBS鄉民小劇場》系列,幾段短片都惡搞有理,諷刺帶勁。活用時下流行語言及拼貼式笑料,刻劃當代青年擅於鍵盤文化,不需理性面對社會的那種憤世嫉俗,早已是當代主流酸質文化。

《BBS鄉民小劇場》讓他小試身手,證明他有不俗動畫掌握能力。他開始著手劇情長片《BBS鄉民的正義》後,我內心對這部片期待度,不由自主地與日俱增。因為他挑戰的類型,在台灣電影史上是前所未見的創意,動畫細部雕琢與流暢度絕對會受到觀眾高標準挑剔(甚至是挑釁)。

更何況Hero要結合大量3D動畫與真人表演,對一個新手來說,他根本明明可以用初學者模式選Easy難度,他卻選了最困難的技巧。使得《BBS鄉民的正義》在上映之前,很難消除觀眾充滿問號的疑慮。甚至無法從預告片裡消化完整訊息,以及理解故事架構。

市場不會因為新導演而降低標準,但會因為是新導演而沒有預設立場,畢竟我們過去只看過Hero的動畫節奏手法。

把全片一切為二,動畫部份的表現,能在千萬預算之內表現到這種誠懇程度,真的值得讚揚。而真實世界的演員們,陳意涵依舊發揮高濃度戲劇能量,那句「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曾經用BBS殺死過一個女孩子」的威力,始終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陳柏霖更是好不容易,暫時擺脫「大仁哥」的深情形象,被賦予亦正亦邪的雙面人模樣,這算是觀影時的意外樂趣。

《BBS鄉民的正義》以「虛」代「實」,反應目前台灣社會淹沒在口水戰裡的無力空轉。從記者為了寫一則BBS上的轟動新聞,拉扯出那些擅於躲在電腦前面以文字攻擊別人的踹共鄉民以「民粹式」的正義,取代邏輯客觀的審判。

簡言之,整個台灣早就陷在鄉民式的正義許多年,人肉搜索、冒名或匿名文化、網路霸凌、人云亦云。從網路上發酵的事件,都成了現實世界的新聞。不管是葉少爺或是Makiyo、陳冠希或是李宗瑞、甚至是跆拳道黑襪事件。有多少事是在真相未查明前就已經陷入全民公審批判?社群網站與通訊設備的高速發展,給足激情式言論以光速茁壯,使得全體陷入瘋狂對立,伴之而來的就是悲劇焦慮。

故事後半段為了讓前半段埋伏的情節,能轉成極具催動感動能量的逆轉梗,所以設計了許多鄉民對話情節。只是,必須承認鄉民段落拍得頗彆扭,不搭尬的配角以重複式的誇張表演,若是短短兩三分還好,但格局來到大銀幕,缺點被放大還延長,只會讓人感到疲累。還好,片尾那神來一筆的MV式愛情宣言挺感人的(但有點過長了些),和最後關鍵轉折橋段組合地不錯,總算拉回故事中場略顯緩慢的劣勢。

《BBS鄉民的正義》是今年台灣影壇的驚喜之作,片子置入許多網路世界的專有名詞用語,對新世代詞彙熟諳的人,肯定會發現處處安排的趣味(如陳意涵住的病房門號),不熟悉的民眾會減少部份理解趣味,但這也是導演林世勇的勇敢氣魄。拍電影除了展現言志藝術,也得敢挑戰觀眾,不要怕觀眾看不懂,就怕自己沒那個野心與誠意讓觀眾與電影對話。


*不加入Y!電影粉絲團,你就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