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展現跨越家庭、醫護與孩童間的暖心故事

由六個家庭的兒童癌症病患所組成的電影《BIG》1月5日震撼上映,描繪了這群勇敢的小戰士因為醫院電梯整修,被迫從各病房移至「816」病房治療的真實故事。雖然這六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擁有各自獨特的個性,但在面對生死的抗病過程中,他們和家庭、家長大人以及醫護人員共同扶持,共創出一個充滿溫馨的故事。

在病房中,這六位小勇士的身體狀況各異,家庭習慣不同,住在六人房裡也帶來不少的不便。然而,共同面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讓他們放下個人心防,成為互相幫助、鼓勵陪伴的團隊,擁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其中一位孩童在816病房接受幹細胞移植治療後存活,更將「816」塗改為「BIG」,寓意Being Is Gift,並發願成為治療兒童癌症的溫暖醫師。

在電影中,觀眾透過動畫的穿插看見這六位孩子飽受病魔摧殘的痛苦,以及他們毫不放棄的勇氣,說出內心難以啟齒的求生願望,引導觀眾珍惜生命的美好。

在2023年12月30日於臺北樂聲影城的映後分享會中,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資料庫暨行政組長蘇蕙鈺感謝八百位觀眾一同感動、流淚、笑,這部電影讓觀眾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蘇組長希望透過捐髓的宣導,能夠以真實的故事感動社會大眾,讓更多人了解捐髓的重要性。

許榮哲老師和李儀婷老師的發心和支持促成了這次映後分享會。許老師被譽為「六年級世代最會說故事的人」及「華語世界首席故事教練」,而李老師是小說家、親子教養專家。李老師三個孩子都在臺北慈濟醫院出生,她對電影的感動讓她成為《BIG》的志工,並多次觀賞這部電影,強調在生到死亡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把愛說出來,讓家庭凝聚。

影片的導演魏德聖感謝觀眾來看這個溫暖的故事,強調透過孩子們的堅強求生意志,觀眾除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能給予病童最大的資源,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往前行。魏導演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傳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需求,減少病患等待的時間,給予他們一線希望。

在感人的故事中,也分享了幾位骨髓捐贈者的真實故事。游怡成先生和陳巧凌小姐是其中的例子,兩人是一對因緣際會的「最陌生的有緣人」,在捐贈後竟然走向結婚並育有子女。這樣的感人故事讓觀眾深刻體會到骨髓捐贈的重要性。

最後,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表達感謝之情,並希望這部電影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引起社會關注,幫助病患獲得力量,一同努力堅持活下去。

撰文/朱英彥;攝影/呂佩玲;TCnews新聞中心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