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M 會不會太過頭了?」輿論主流下,為何亞裔族群中出現另一種聲音?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北加路人/北加路人日記

美國近來持續延燒的當紅議題,除了疫情以外,就是 #BLM (Black Lives Matter)了。由於警察再次對非裔人士執法過當,人們紛紛上街頭抗爭,雖然第一個周末的抗爭混進了些小混混洗劫店家,之後的抗爭漸趨平和,規模則越來越大、討論熱度絲毫不減。

企業、名人爭先恐後支持:#BLM 成美國輿論主流

我由於工作的關係,時常必須和一些美國媒體與網紅們合作,更發現這事件對於各類新、舊媒體及政府的影響極為巨大。例如各大媒體對於這項抗爭的關注,自是投入無數資源大量報導相關議題;政府官員及名人們則積極表態。

前者,有些已經開始推動修法(例如各大城市開始縮編警察的資金);後者,則有多位演藝或商界大老發表行動支持(例如芭芭拉史翠珊贈與受害者女兒迪士尼的股份、Reddit 創辦人辭掉自己董事的身分,並表明「須以非裔替補」等)。或是 6 月 2 日的 blackout Tuesday 活動,許多人把自己 IG/FB 的照片換成全黑,各大公司及網紅也爭先恐後地發表「全黑貼文」以表支持。

有些媒體及網紅,更直接在這段時間把其他的內容暫停(例如業配開箱等商業文案),以 BLM 的聲音為最優先:一來這是目前大家最關心的議題,二來他們覺得這種時候還談商業「會讓人感覺很不好」。於是,我的社群與新聞動態,最近也變成大量的遊行示威照片、網紅與某某非裔以前的合照、呼籲捐錢給相關團體、轉貼 BLM 相關的新聞⋯⋯等等。

「#BLM 會不會太過頭了?」與亞裔族群中的另一種聲音:#ALM

這次的示威(或說社會運動),目前看起來以效果來說,應算是十分成功的。許多公眾、政治人物均放下自身既有的立場,公開聲援;尤其在民主黨大本營的灣區,大家更幾乎是一面倒地支持 #BLM,認為我們應該為非裔同胞做更多。

有趣的是在這之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除了保守派的媒體大多傾向支持警方執法權力,不應為個案無限上綱外;另一種聲音,大概就是在一些華人、亞裔社群團體中所看到的:

例如,有一派的華人就認為,他們比起 Black Lives Matters ,更支持 All Lives Matter 。

All Lives Matter 這個口號,我剛開始照字面想時也以為「這樣好像更公平」,但後來才發現,是因為非裔的人權自古被剝奪,所以人們才特別呼籲大家別忘了「黑人的命也是命」。我身邊的老美朋友更不斷提醒我: All Lives Matter 這個口號不像其字面涵義,因為它背後的(種族不平等)歷史,讓這句話變成「負面的」。

那究竟為什麼有些華人、亞裔族群,對這項活動仍有著不同想法呢?這要分以下三大原因探討:

一、對黑人平權「有感」與否,視自身「融入」程度而定

身為「第幾代移民」及有「多融入美國社會」,是對這項活動「多有感覺」的第一大要素。通常在這邊出生長大的華人或亞裔,多視自己為美國人。而身為「美國人」對非裔有所虧欠是真的,所以就算迫害非裔的不是他們,這些二代華人很多還是會跳出來替自己的非裔同胞爭取權利。或者如果自己本身非常融入當地社會,有多元的交友圈或和非同族裔結婚者,也往往比較能跳離自己原本的族群,把自己視為真正的美國人,並對非裔有更多的憐憫心。

然而一代移民,尤其是比較晚來的──如念研究所才來的、因為工作或結婚搬來的等,對於這件事情則有較高比例的無感。除非自己親眼見到非裔被迫害、或是有好朋友是非裔,大家往往對自己的母國新聞、或「華人們自己的事情」更有感覺。

二、與非裔族群接觸時的切身印象

第二個要素是,大家本身與非裔族群接觸的印象,究竟是正面或是負面。有些人沒有非裔朋友,同時很不幸地、唯一碰到或聽人講到的,都是偷竊搶劫等行為,這樣自然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負面想法。而且華人多的地區(尤其老華人)確實經常成為當地幫派搶劫的目標──因他們覺得華人身上或家裡都會存放較多現金,防禦能力也較弱。

換言之,如果當地幫派成員以非裔居多,曾遭搶劫的華人家庭往往不會認為這是所謂「社會結構」或「政府責任」等問題,而是會很直觀地認為:「黑人很危險,少惹為妙。」

舉我自己為例:由於我以前曾連續 3 年坐 bart 通勤到舊金山市區,也曾在年輕氣盛時常晚上跑去市中心玩,我必須很政治不正確地承認,其實當我自己一人在路上看到非裔時,真的會心驚驚。一來我小時候曾在芝加哥南邊(非裔人口較多)上過一年的學,我和班上唯一的另個亞裔,時不時都會被幾個非裔同學威嚇;二來因為比例上來說,他們在路上會跑來騷擾我或要錢的比例確實就是高很多,身為不會用槍又不孔武有力的亞裔女性,我也知道自己是整個美國人類食物鏈裡最弱的一員,所以每次都是自己得罩子放亮一點先跑。這種從不覺得自己處在上風,反而經常怕被非裔欺負的心態,到最後就會產生 All Lives Matter 的感受。

三、涉及實際資源、權利的分配問題

最後一點,則是華人和亞裔族群對於其他種族的權益日益上升,而自己權益卻漸漸流失感到無力。例如舊金山市長剛宣布要把警力的資金轉到非裔團體,這項政策或許長期上來講對社會是好的,卻也讓本來有過治安負面經驗的華人更感到害怕。

或是 UC 系統的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最近做的幾項宣布:不再參考SAT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因為他們覺得這對於家境不富裕或黑人、西語裔不公平),贊成 ACA-5 這項法案 / 納入種族及性別做入學參考(因為這樣才能全面評量申請入學者的身家狀況),這些政策將讓本來亞裔入學比例「過高」的狀況開始翻轉。

ACA-5 這項法案的影響,可以用哈佛大學幾年前有名的訴訟來思考:因為哈佛大學有把種族納入考量,結果亞裔們發現,自己的SAT分數必須比其他族裔申請者高個 20-50 分,才有機會上哈佛。

雖然大家不明說,但把種族背景納入考量後,招生就可能會開始有不成文的、參考種族人口比例來編配入學比例的「潛規則」。而在餅一樣大的狀況下,現在好學校亞裔比例若高於人口比例太多(例如 UC 系統的大學),就有可能會開始下降。但華人文化上普遍「重教育、愛念書」可是 5000 年歷史的累積,大家並不會突然不重視學歷了。這時自然會有一些聲音擔憂,如果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繼續這類「族群的齊頭式平等」、未來亞裔只能「自相殘殺」的狀況下,子女必須加倍努力,才有機會考進上一代念的同一間學校。

大家都想要「世界和平」,但自己要付出代價時呢?

我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後,真心覺得社會要做到「完全平權」,是個非常複雜且困難的議題。

因為儘管大家都想要「世界和平」,但當世界和平的代價是自己的權利被剝奪時,就是完全另一回事了:例如,上社群媒體「表態」抵制警察對非裔不公等,是一件「高成就感低成本」的事,很少人會真的不支持;但當族群本身成為一個議題,並衍伸出不同政策時,大家要付出的,可能就變成自身享有社會福利的多寡、子女未來的教育、社會治安及自身安危、就業機會的大小等等。而美國這麼多不同族群,到底要怎麼做,大家才會都覺得公平呢?

尤其,當景氣好的時候,大家都能平和相處,喊平權比較容易。然而當餅就是那麼大,或甚至景氣變差了餅變小了,「平權」的意思就是得把「既得利益者」手中的東西,分給「本來被迫害」的人,藉由重新分配來達到「公平」。然而,這樣的重新分配卻往往不可能完全公平地發生。例如上一段談到的大學就學問題,餅重劃後,頂層的華裔菁英不會受影響,因為他們還是會上好大學;但中間的人就會要付出代價。他們認為其他民族的貧窮或被迫害,不一定是亞裔的錯,他們手頭的資源可能也沒有菁英來得多,但他們就是得比上一代及周遭不同族裔的同學更努力──只因為他們是亞裔。

於是,有些人在此時仍政治不正確地打趣說:「如果真的要做到完全平權,是不是學校的運動校隊也該多錄取亞裔,這樣才能有更多樣性的族群?」當一些人說怎麼非裔在美國企業的高階經理不夠多時,有些人則反諷:「那為什麼 NBA、NFL 沒有錄取更多亞裔?」形成兩派人馬的互相較勁。

當族群成為一個議題,究竟所有政策該由種族人口比例分配?弱勢程度分配?歷史的對錯分配?還是「勇於發聲」的民意分配?

想來想去,這個複雜的議題真的難解。或許要能完全消除不同族裔間的問題,大概就只剩下等待混血兒比例再高一點一途了吧!等到美國人「混」到都看不出來是哪個族裔了,就能自然而然地消彌現有分歧了──只可惜那至少還要等上個一兩百年。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BLM 會不會太過頭了?」輿論主流下,為何亞裔族群中出現另一種聲音?》,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永遠的外國人」:亞裔美國人的沈重宿命,還能翻轉嗎?
「你在美國被種族歧視了嗎?」──Yes 跟 No 之外的第三個答案

作者簡介:

北加路人,從當業務,做行銷,26 歲報著遠大的抱負赴美念 MBA;到因緣際會,30 歲落腳北加成郊區人妻。用日記紀錄新一代台灣人留美點滴。 性情中人。做行銷但不喜包裝。從商但更在乎人文。愛思考但更愛聽電音及曬太陽。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