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社區(一)太平山街

文、圖/阿信

我曾經在工餘時間修讀建築保育,所以對歷史建築和舊社區情有獨鍾。無論遊覽至世界那個角落,總不會錯過那些古老地方,穿插在橫街窄巷,比起逛時髦的購物商場,有另一番感受。

台灣人比香港人幸福,在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能顧及文化保育。加上台灣的面積比香港大很多,可發展的用地多,舊建築沒有那麼容易被拆掉,保留了建築的同時,亦保留了當地的社區文化和人情味。我每一、兩個月便到台一遊,其實也是為了感受正在香港逐漸褪色的本土文化和人情味。在三、四天的時間內,在巷與巷之間穿插,在不同的咖啡店聽聽音樂和看書,是一個洗滌心靈和歇息的機會。


我喜歡靜止後起動的人生哲學。

香港雖然是一個石屎森林 (即滿佈高樓大廈),但其實也有幾個特色的小社區,當中有些較為人熟悉,有些正在改變或被淘汰。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我會帶大家一同遊走大街小巷,感受一下香港的本土人情。


第一站要帶大家去的是香港上環的太平山街一帶,它的特色和寧靜與台北中山北路二段附近的小街有點相似。離太平山街不遠的水坑口是香港開埠初期,英國軍隊佔據香港上岸的地方,而太平山街一帶在開埠早期是貧苦華人居住的集中地。但由於那一帶的木屋群,因居住環境擠迫,環境衛生惡劣,在1894年,當區爆發了嚴重鼠疫,政府最後為了控制疫情,唯有收回土地,拆掉所有簡陋的木屋,建成現在的卜公花園。

太平山街一帶有些人說它是蘇豪區的延伸,我並不同意,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文靜,不喧鬧。那裏沒有酒吧丶沒有夜市,最多只有幾間餐廳營業,並不像中環的蘭桂芳和蘇豪區的熱鬧。它受遊客愛戴的原因也正因為它的恬靜和歷史背景。

在那裡有幾間茶室和餐廳,規模不大但善用開放空間,在那些餐廳用餐,絕對能感受到街上的氣氛。在週末的時候,不少愛攝影的人愛到那裏取景,街上亦有音樂表演者和擺地攤的年輕人,吸引不少本地及外地遊客。

值得一提的還有保存較完整的舊建築。近年有些投資者買下整棟舊樓,重新翻新加了點設計味,甚具風格,這些經改裝的大樓與原本未經修飾的舊樓並列著,相映成趣。


另外,那一帶有不少設計小店,香港的租金高昂,與台灣相比,設計小店很難生存,慶幸太平山街一帶隱藏在鬧市背後,設計小店才有生存空間。

我建議遊覽此區最好從荷李活道文武廟側的四方街開始,除太平山街,不要錯過普慶坊(有特色的麵包店)丶樓梯街(是多部電影的取景地方,也是香港的法定古蹟)丶水巷丶東街和西街。在居賢坊,大家可以從樓梯通往必列啫士街和裕林臺,那裡有青年會和醫學博物館,兩座建築物都是紅磚建築,有一百年的歷史,前者是一級歷史建築,後者是香港的法定古蹟。

遊太平山街最好選週日的白天,吃一頓午餐或下午茶,不過,部分餐廳在星期一休業,所以並不是遊覧此區的好時機。

如果到香港想感受一下都市閒情,切勿錯過太平山街,絕對不會令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