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沙漠、釀成大禍

最近,光復高中學生COSPLAY希特勒、高舉納粹旗幟在校遊行的一張照片,引起了軒然大波,德國與以色列駐台辦事處都提出抗議,此事也引發許多討論。部分學生及民眾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扮裝遊戲,何必大驚小怪?

殊不知當年希特勒的屠殺,對猶太人、同性戀、殘障人士來說,是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正如同日軍對於中國、殺人犯之於受害者。藝人趙薇在服裝秀中穿了日本軍旗裝、光復高中學生扮演希特勒,引起撻伐是因為這種「表演」無異是在受害者的傷口上灑鹽,就像去扮演白曉燕案伏法的陳進興、北捷殺人案的鄭捷,沒有人會覺得那是一種「趣味」,除非你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同理心」。

然而,填鴨式的教育讓孩子讀了歷史、背了年代、考試得A,卻無法學到「感同身受」。我曾經看過一本書,作者因為車禍受傷,傷了腦部邏輯思考的部位,受傷後她無法再從事以往的工程師工作,但卻發現自己變得浪漫、易感、公益道德感變得強烈,於是引發了她對「道德」與「腦部」的研究興趣。後來她做出結論:人要先受到「感動」,引發「同理心」,才會產生「品格」與「道德」行為。

那麼,哪些事情會讓我們受到「感動」呢?除了人跟人之間相處的真心之外,藝術、文學、電影、大自然……都會使我們受到「感動」。

也就是說,當我們坐船出海,看到海豚在陽光照耀下的海洋上飛躍,感動得無以復加,再看到海豚因為誤食塑膠袋死亡的慘況,才會真正打從心底認為我們要保護海洋,不要再讓可愛的海豚死亡,於是你或許就會願意加入淨灘的志工行列,無怨無悔為環保做義工。

或者你看了「悲慘世界」,深深為雨果筆下法國中下階層民眾悲慘的生活感到同情,於是你的心會悄悄的與窮苦的民眾站在一起,而對勢力的老闆、執法的警察、暴虐統治者的無情,感到憤怒。

抑或是你看完了「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當你認同了那仁慈的辛德勒、憐憫那勇敢聰明的猶太爸爸,你便會對納粹油然而生一股厭惡,因為你受到了電影的感召,你和電影的導演編劇所要傳達給你的訊息,和猶太人……等被迫害者站在了同一邊。

所以,音樂、藝術、詩詞歌賦、文學作品或是電影之所以能在時間的長河中,經過淘汰洗鍊,留下來成為「經典」,必定是因為創作者本身有一顆正值仁慈、悲天憫人、聰慧而乾淨的心,而且運用豐富的色彩、音符或是文字媒介,打動了觀者,感動人心,藉以讓你看到了它要你看到的世界,激發了你的想像與感動,

所以,「品格教育」不能只是口號。一個個「品德故事」、「八股道理」如果不能真正感動人心,那麼「口號變永遠只是口號」,嘴巴上的「品德教育」絕對敵不過事實上「黑心商人」大賺其錢、可以穿金戴銀來得令人心動。

當一個孩子在功利、一切向錢看得社會中長大,只知道背課本就可以考高分、有了高分就可以考上好學校、有了高學歷就可以有好工作、過好日子,卻從未有任何一個機會被一個生活中的美好事件所震撼、高尚的文學藝術作品感動過,那麼這個孩子便不無法產生「道德感」。

我常在演講時舉一個例。有一次,我給作文班的小朋友寫「日記一則」,有一個文筆不錯的女孩,寫了當天她在打掃時,無意間從講桌下掃出一隻初生小老鼠的故事。她形容這隻小老鼠看起來很幼嫩,全身上下都是粉紅色的,還沒有長毛,尾巴長長、雙眼緊閉,安詳的睡在一堆破布上。她呼朋友引伴叫大家一起來看,最後大家決定把牠再推回講桌底下,不要打擾小老鼠,讓小生命可以安心長大。

沒想到,後來又有一位同學,剛剛不在現場,所以掃地時無意中又把這隻老鼠掃出來了!這位同學一看到活生生的老鼠大驚失色,「咚!」一腳就把小老鼠給踩死了!女孩很難過,整晚都睡不著,眼看一個還沒睜眼的小生命肚破腸流,讓她自責不已。每次我講到這裡,台下的聽眾總是「啊!」的忍不住露出驚嚇難過的表情。我當時在課堂上唸這篇作文時,更有一個小男生氣得大嚷:「可惡!賤人!」

問題就是,這個小男生平日就是專門在教室踩死飛蛾、拉斷白蟻翅膀的殘忍小孩。那麼,究竟是為什麼,讓殘忍的小男生也富有同情心來了?

答案就是因為文學引發了「同理心」。因為撰寫這篇文章的小女生心地善良,她使用了正向的語詞形容小老鼠,讓讀者不知不覺跟小老鼠站到了同一邊。於是,當老鼠慘死,即便我們理智上知道牠如果活下來對教室也不見得是好事,但我們還是感到為他感到難過。

相反的,如果作者形容的是一隻噁心的蟑螂:黑黑的觸鬚、張牙舞爪的毛毛腿、身上還發出陣陣惡臭……我想不論是誰一腳踩死牠,大家可能還覺得牠死不足惜呢!

這就是「文學藝術引起同理心」的重要。如果納粹迫害猶太人這段歷史並不能夠讓孩子感同身受,日本侵略中國的那段過去無法讓人體會戰爭的可怕,那麼光是「知」,其實並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避免重蹈覆轍。

我相信如果光復高中這些同學,都看過「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都讀過「安妮的日記」「蘇非亞的抉擇」,他們絕對不會考慮扮演希特勒。這就是為什麼無數的作家、導演、不停的拿納粹、戰爭做為題材寫小說、拍電影、做音樂,為什麼世界名著都是描寫貧困百姓、描寫芸芸眾生、描寫偉大愛情,因為,文學與藝術的目的是在「感動」讀者,這才是「文學藝術可以陶冶品格」的真相。

文學、藝術,自古以來是真善美的象徵,純粹的藝術文學必定是凌駕在功利、強權之上,傳達真誠的憐憫、寬大與關懷,感動人心、改變社會。這絕對不是幾個品德教育故事、幾句品德口號、幾本品德教材所能夠代替的。

然而,我們的國、高中生,因為大量的考試壓縮了閱讀的時間,教育現場成了藝文沙漠,學生沒有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無法體驗經典文學裡那細膩描繪的苦難人生,也無法體會動人心弦、改變世界的力量,自然也就無法陶冶品格,養成悲天憫人的同理心。這一點,我們現在已經漸漸嚐到苦果。黑心商人充斥、功利主義當道,當台灣因為升學主義、聯考而讓下一代越來越「沒時間閱讀」,縮減藝文課的時間,我想真正的黑心時代,應該馬上就要來臨了。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