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念研究所?

不久前在Daily View網路溫度計看到「大學生為何念研究所?」的調查,令人意外又不太意外的,最大理由是「實現父母要求與期待」,而緊接在後的是「不想面對職場」以及「不想去當兵」。真正因為興趣而進入研究所的原因,只排在第六位。


【念研究所的十大理由】

1.父母要求與期待       (逃避人生)
2.不想面對血汗職場   (逃避人生)
3.不想去當兵              (逃避人生)
4.企業招募標準提高   (就業力)
5.精進第二專長          (就業力)
6.念出興趣了                ←真正想念書!
7.沒目標不知道要幹嘛(逃避人生)
8.從較高職務開始就業(就業力)
9.起薪高升遷快           (就業力)
10.累積人脈                (就業力)

(資料來源:Daily View網路溫度計http://dailyview.tw/Daily/2016/8/28?page=0。括號內歸納只是本文作者主觀意見)

歸納網友念研究所的動機,大概能分成三類:

「消極面」是在逃避人生(不想讓父母失望、不想上班、不想當兵、不知道要幹嘛)只好繼續念書;「積極面」則是為了提升就業力(企業招募需要學歷、第二專長、為了升遷、薪水與人脈);至於真正「念出興趣」的原因只有孤零零一個。

比較值得玩味的是,前三大原因都是在逃避,彷彿研究所不是積極的選擇,只是無奈的替代方案而已。一般人看到調查結果,大概會說「大學生太不長進,不想面對職場所以才延畢升學」,但我想先反過來問,是怎樣的環境條件,讓這種「逃避人生式」的選擇竟然得以成為主流,並且獲得正當性?之後再討論,思考是否念研究所時可能面臨的盲點。

環境因素:
鼓勵簡單的逃避,不鼓勵困難的找尋

台灣社會對「讀書考試」有崇高的信仰,當你不知道要幹嘛的時候,說自己想讀書、要準備考試準沒錯。書念得愈多,累積在身上的信仰值愈多;考試考得愈高,信仰值還可以轉成光環讓眾人仰視。有多少家族覺得後代學歷高很有面子,就讓讀書考試成為多好的逃避管道。

問題不只在研究所,也發生在國際迷思、國考迷思上。當你對人生感到迷惘,去旅行找自己會被質疑,但說要出國念書、出國學語言、出國工作就絕對不會;當你把工作辭了,去開咖啡店會被質疑,但說要準備高普考,懷疑的聲音都停了。

環境不鼓勵你進行困難的人生探索,不支持你精進天生的興趣,對學歷的信仰、對考試的迷思,讓念書成了最聰明的逃避法則、最簡單的人生投機。

個人因素:
學歷能讓職涯更輕鬆嗎?

除了外在的環境因素,個人當然也能做出積極的選擇,許多人追求學歷是渴望取得某種「讓未來更輕鬆」的資格,如果拚個兩三年念研究所,就可以起薪比人高、升職比人快,何樂而不為?

我們對工作與職涯的想像都太速成,「只要一次努力,以後就輕鬆」的選擇大多時候很吸引人,想在起步時先贏一截,卻往往忘了人生很長,職涯下半場的變化可能超出你的預期。五年後你還會在相同的職業上嗎?十年後你的工作還存在嗎?如果工作真的需要學歷、需要增進專業時,再念研究所進修也不遲。

思考是否要念研究所時,不要輕易落入逃避的陷阱,也別忘了考慮職涯的長期變化。當然我們承認,學歷光環有好用之處,學歷條件也許是某些工作的進入門檻,但有時比起取得高學歷,先把時間投資在自我追尋,找到願意投注熱情的領域、找到想一生精進的興趣,也是不賴的選擇。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