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吃苦為目標的台灣人,哪容得下你工作很幸福啊!

三十年來台灣從不缺「檢討年輕人不願吃苦」的新聞,無論是提到年金改革、居住正義的社會議題;或工作就業、景氣循環的經濟現象;甚至pokemon、咖啡店等新趨勢的時候,前人出來警告後人「不要爭吵」、「乖乖努力」的聲音總是重複出現,質疑現在的年輕人為何不「吃苦當吃補」?


有天我終於參透一件事,傳統台灣人的目標就一個字:苦。

台灣人不是以快樂為前提進行人生,而是以「苦」為最高目標,日子愈苦愈覺得光榮,享受反而是丟臉的。

舉例來說,台灣人鼓勵大家賺錢不花錢,我們最喜歡發財(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有「發財車」)但最不准享受。你想做任何事都會先被問:「這賺得到錢嗎?」而不是被問:「你做這件事快樂嗎?」每一件讓你沉浸其中、享受其中的事,會先受到質疑,而不是鼓勵。

你有時間玩pokemon go,為什麼不去讀書?(可是等你老了,會被質疑為何做不出台灣的pokemon go?書都念到哪裡去?)

你喜歡看電影、喝咖啡?為什麼只愛享受,不趁年輕多吃點苦?(可是等你老了,又會被檢討台灣影視產業為何崩壞?為何沒有自己的流行文化?)

當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會有老師傅出來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想吃苦,都不做這行了。」(不過他們死也不要自己的子女做這行!)

提到上班工作,大老喜歡嘲笑年輕人:「只想要生活品質,不先想責任!」(但他們心裡賺錢與社會責任哪個比較前面,也許很諷刺……)

在「吃苦才是最高原則」的氛圍裡,小確幸當然是台灣公敵。請你搞清楚,我們是以吃苦為傲的團體,哪能容得下你享受?你怎麼會認為自己有機會做個快樂的工作並且得到幸福?如果你膽敢這樣想,一定是不願意吃苦!

所以,台灣人最喜歡競爭力了,只不過大多人口中的「競爭力」,比的不是工作熱情、專精與投入,好好享受自己所做的事、得到好成果;而是比誰做得比較苦,誰願意把最多時間花在那些不值得做的事情上,吃得苦中苦,方為台灣人。(「你在喝咖啡、玩pokemon,有狼性的別國人卻在早起晨讀」就是一種典型,不需要問你是否在做喜歡與值得的事,比誰過得更苦才是重點!)

於是工作成為一種必要之苦,每個人最重要的資源與專注力都放在忍耐上,因為你最好要努力去做別人不想做、不願做的事,千萬別去做自己有興趣、好玩的事;因為你要「吃苦當吃補」,千萬不要「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在台灣人心裡,小確幸是一種看得到吃不到的葡萄,不用想肯定酸的要命,所以比起吃那些酸葡萄,吃苦比較實在啦!

下次質疑「年輕人不願吃苦」之前,請先想清楚,吃苦的前提是自我實現。人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自然會付出熱情與努力,主動追求完美,達到別人未達的境地。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每個人都巴不得「痛並快樂著」、努力發揮才能。要求別人不要管做什麼,只要忍耐就對了,才是搞不清狀況的那一邊。

我們早就過了只顧埋頭苦幹,不用抬頭看方向就會好的時代,不把這種「叫你別動腦,乖乖忍耐吃苦就好」的文化翻轉過來,台灣就別想有下一波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