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交國會決定 朴槿惠的弦外之音

作者:央廣主筆群

南韓總統朴槿惠11月29日就「親信干政」醜聞第三度公開道歉,但南韓民眾怒火卻不減反增。上週六(12月3日),包括首爾、釜山、光州、大邱等主要都市,同時發起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第六次「燭火集會」,共有超過230餘萬民眾參與,這場倒朴集會成為韓國史上規模最大一次的「燭火示威」。

朴槿惠總統在第三次道歉談話中釋出,願將她個人去留問題交由國會決定。其實朴槿惠的弦外音是,她個人是清白的,在法律上並無犯錯,她是不可能也不會自願退位下台。

依照韓國目前的憲政制度,即便總統聲望極低,除非犯了內亂外患罪,或是自願退位,那麼就必須發動彈劾並完成所有程序,否則並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聲望低落的總統提前下台。當然,亦可透過修憲來處理憲政僵局,然而修憲的難度比彈劾還高,就時間上來看,也無法立即解決當前問題,因此在不變更憲政體制之下,彈劾成為唯一的解決之道。

韓國彈劾總統的法定程序,必須由二分之一國會議員連署提案(150人),超過三分之二的國會議員同意(180人),才能讓被彈劾的總統暫時停止職權,並將彈劾案交由憲法法庭進行審理辯論與判決。憲法法庭審理則必須經由九位裁判官中之七位以上出席,並有六位以上贊成,該彈劾案方能通過,並依此停止總統職權與罷免其職位。

但是即便在野三黨(共同民主黨121席、國民的黨38席、正義黨6席)與無黨籍(7席,但國會議長為表示中立,不參與提案與表決)議員全部連署參與彈劾提案,總共也不過171席,離國會三分之二、180席的同意門檻,仍有數票差距。因此尋求執政黨國會議員支持,便成為彈劾案能否順利倒朴的重要關鍵。

從政治運作的角度來看,在野政黨一開始對於彈劾案的提出仍多有保留,除了因為彈劾需要執政黨國會議員支持之外,另一方面還在於有意角逐總統大位者眾多,雖然要求朴槿惠下台的想法一致,但卻各有盤算。只是在經歷了六次規模越來越大的燭火集會之後,強大的民意壓力迫使在野黨國會議員最終以共同提出彈劾之要求,表達與民意站在同一邊的立場。

相較於在野陣營的趨於整合,目前執政的新國家黨則在朴槿惠第三次道歉談話之後,通過了要求朴槿惠自行宣佈「明年四月退位,並且於六月改選」的共同決議,這意味著「彈劾」一途,並非執政黨多數的選項。

對於執政黨內支持朴槿惠的親朴派來說,如何避免朴槿惠因被彈劾而不名譽的下台,是最重要的課題。畢竟朴槿惠至今仍是新國家黨的最核心人物,在執政黨內仍未有能取而代之的新共主出現之前,盡量減少倒朴聲勢以免影響執政黨國會議員各自的選情,成為執政黨內的基本共識。

但執政黨內非朴大將前代表金武星則釋出逼宮訊息,強調若朴槿惠不接受黨內要求她在明年4月30日下台的提案,他將參與12月9日國會對總統彈劾案的表決,此舉勢必造成執政黨嚴重的分裂危機。

在現行憲政體制與政治現實之下,包括彈劾案在內,國會很難提出一個不會造成政治動盪的提案。當國會無法通過彈劾提案,亦或是通過彈劾案後造成政黨分裂與內鬥,屆時,造成國政空白或混亂的責任與壓力將不在朴槿惠,而是那些「不負責任的國會議員」。這或許才是朴槿惠願意鬆口,將去留交由國會決定的主要考量。

然而,即便有再多的政治算計與考慮,聚集在街頭進行示威抗議的韓國民眾,才是影響今後韓國政局走向的最大變數。因此,除持續觀察彈劾案進展以及朴槿惠總統的政治回應之外,每個週末的燭火集會是否持續升溫?參與規模是否繼續增大?抗爭衝突性是否升高?人民的力量,將會是影響近期韓國政局變化的最重要關鍵因素。(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