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裝舊酒,台灣的新媒體真的了解「新媒體」?

一則「貪谷歌免費帳號惹禍,柯文哲害35萬學童個資外洩」的錯誤新聞,讓新成立的媒體「鏡傳媒」成為了上週的目光焦點。隨著Google和北市府都出面澄清後,鏡傳媒陷入了尷尬的處境。

然而鏡傳媒,這個由一堆前「壹週刊」資深媒體人組成的新媒體,卻在隔日仍繼續堅持原先立場,只是這次將焦點從原本的「個資外洩」,改成「未經家長同意」。


「教育局與Google都不該拿著資安沒有外洩問題來打迷糊仗......到底是誰便宜行事?未經家長同意就替未滿18歲的學生申辦帳號?」信傳媒的文章中如此寫道。

原先強調有個資外洩疑慮的是鏡傳媒,指著教育局和Google鼻子罵說不要拿資安無外洩疑慮打迷糊仗的也是鏡傳媒,最後再另開戰場,將事情從「個資外洩」降格到「未經家長同意」這樣的小事。鏡傳媒在網友心目中,已經被歸類為「不可信媒體」的那一圈了。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文章刊出後,第一時間就已經有許多網友指正,甚至包括Inside、科技新報等媒體也在短時間內發文澄清事件,難道鏡傳媒從來沒有看到過?

不管是鏡傳媒沒有看到,還是看到了但選擇死撐立場,這都反映了一個現實:鏡傳媒雖然號稱新媒體,但對於與社群溝通完全不熟悉,甚至不在乎。

新媒體,該新的地方在哪裡?

十月初,端傳媒的一篇報導,也揭露了眾多新媒體新瓶裝舊酒的窘境。其中一段尤其傳神:為了怕被其他競媒搶走獨家,於是將獨家新聞拖到早上六點,其他媒體已經送印時才公布,卻因此無法在晚上十一點大家都在上臉書時發布,而導致轉發綠總是很差。

最讓人無言的是,就算拖到早上六點,也無法防範競媒的電子媒體跟進新聞,這個選擇除了讓自己的轉發率降低外,根本也無助於防堵對手。

除了這幾個不知所以然的決策外,網站排版像是直接套上模板,內容多半只是文字,資料視覺化水準落後,互動內容幾乎沒有......這真的是新媒體嗎?怎麼看都像是把報紙直接轉移到網路而已啊。

新媒體,到底是哪裡應該比較新?我們或許可以先來看看國外是怎麼做的。

老牌媒體CNN原先在電視新聞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理解電視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資訊傳播管道後,CNN針對不同年齡層所使用的不同平台,選擇了不同的新聞呈現方式。

例如青少年喜歡使用Snapchat,而根據Snapchat的特性與青少年沒有耐心的特點,CNN特別製作三到五秒內就播放完畢的新聞影片,主題也往往是輕鬆導向。

去年十月,CNN創建了新的影音公司「Great Big Story」,專門針對25~35歲的年輕人生產影片。「Great Big Story」甚至特別成立了一個小組來研究不同使用者群體的偏好,以便未來可以製作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內容。

選擇投放內容,就是迎合讀者?

「針對受眾偏好,打造他們喜歡的內容」這個CNN正在全力衝刺的概念,在台灣卻窒礙難行,尤其「新媒體」們不願意接受。

台灣的新媒體浪潮,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源自於舊媒體人受不了傳統媒體墮落,產出一堆垃圾新聞,所以想要出來自己開一家,實現理想。因此,「針對受眾偏好,打造他們喜歡的內容」這個概念,往往會被解讀為討好讀者,製作腥羶色的垃圾新聞。

然而,受眾本來就會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資訊,而略去那些自己不愛看的資訊。就像我只會看報紙的政治版和體育版,其他的版面我看都不看,就算娛樂版再圖文並茂,我也不會翻過去。而現今資訊量爆炸,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接收到超乎自己閱讀能力的資訊,因此「資訊選擇」的行為也就更發明顯,不愛看的主題,我就是不愛看。

媒體人該期望的,是將資訊傳播給最適合的受眾,而不是總是奢求透過一篇好新聞,而讓原本對議題毫不關心的受眾閱讀(這種例子當然是有,但可惜實在太少了)。

針對受眾製作內容,絕對不等於製作垃圾新聞,討好讀者。覺得這兩者相等的人,不是想像力不足,就是不夠認真。舉例來說吧,根據QSearch的資料,東森新聞粉絲頁排名最前的新聞,往往都是翻攝行車記錄器的三寶車禍新聞,但既然受眾對車禍主題感興趣,為何沒有人試著以三寶為出發點,檢討台灣的考照制度呢?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