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就是理人、理心、理生活

<span id=docs-internal-guid-be95aa4a-becb-94a0-67aa-a37bc11365c0><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c00000;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font-weight: bold; vertical-align: baseline; white-space: pre-wrap;>理財就是理人、理心、理生活</span></span>
理財就是理人、理心、理生活

【作者/盧智芳、出處/Cheers雜誌195期、圖片來源/今今】

好快,又到了今年最後一個月。如果為了更好的來年,在最後31天裡,要挑一件功課提早準備,該選哪一項?

我們的建議是,不妨就先從理財開始。

 

世界變動確實讓人措手不及,不管是英國脫歐或川普當選,就像總主筆林奇伯這次在封面故事中描述的,在全球黑天鵝亂飛飄落的羽毛雨下,要精準看清經濟局勢,實在是件困難的事。

然而,比起「猜未來」,理財的真正核心,更在於「釐自己」。

就像企業經營講究“select”和“focus”,才能在有限資源下達到目標,個人更是如此。收入怎麼規劃、分配和累積,決定了現在怎麼生活,和未來成為怎樣的自己。所以理財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理錢」,也是「理生活」和理清「心之所向」。

傳統關於理財的討論,總是不脫勒緊褲帶省吃儉用;或盯數字、碰運氣,在金融市場衝鋒陷陣。但前者太辛苦,後者又有門檻和風險。因此有了這個「生活理財」的新主張:

一是理財應該落實於生活中,不管賺多少錢、年紀多大。其實愈年輕、愈重視質感和品味的族群,更應該有明確的數字和預算分配概念,這也從各種最新調查中得到印證,腦袋空空、口袋也空空的月光族,現在已經很「俗」,跟不上流行了。

另外,愈來愈多新工具可以有效活化和周轉資產,不管是結合循環經濟概念,或善用科技App。

總之,「無痛理財,有感致富」並不是個想像或口號,應該把它當作一種練習和自我期許,那就會愈來愈靠近目標。

【延伸閱讀】養成用錢好習慣,比賺更多錢重要!5個最糟理財習慣,你中了幾個?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