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從來不會因「比較」而建立

每次帶著還不滿兩歲的孫子去中正紀念堂散步和跑步時,都會遇到不同的阿公、阿嬤也帶著孫子、孫女在附近玩耍。大家都習慣性的彼此問著:「你的多大啦?」

當對方回答後,雙方都會仔細打量一下對方的「第三代傳人」,嘴巴說著讚美對方的客套話,心裏暗暗得意,孫子還是自己的棒。有一對很有自信的阿公、阿嬤每次遇到我們都忍不住對我們下指導棋:「孩子要多曬太陽,不要躲在家裏。你看你們孫子就很少曬太陽。我們這孫從很小就報名參加爬行比賽。每次都爬第一名!」之後就如數家珍的說著多少公尺爬多少秒這些我並不熟悉的事情。我深刻了解,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大的悲劇之一便是來自「比較」,便是來自那句充滿商業目的的廣告詞:「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那些過多、過早的學習,對孩子的挫折、傷害遠大於啓發,可是大人們依舊樂比不疲。

曾經在一家開了許多才藝班的機構門口聽到一對母子的精彩對答。那個看起來在工作和家庭間已經累得形容憔悴的媽媽,騎著摩托車來接下課的孩子。媽媽遞給兒子一頂安全帽,也奉送兒子一段訓誡:「你看看別人......你為什麼不和別人一樣?別人都那麼用功......別人也都乖乖的上課......別人......別人......」兒子忽然跳下已經跨上去的摩托車,把安全帽還給媽媽說:「你那麼欣賞別人,那你為什麼不像別人一樣,去生一個別人呢?」兒子說完轉身就跑了,邊跑邊說:「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兒子跑遠了,疲倦的媽媽牽著摩托車在路旁流淚。我忍不住走上前,勇敢的對她說:「其實,你兒子很聰明。小小年紀,思路清楚,口才很好。恭喜你。」說完後,我轉身離去。我走了一段很長的路,我很快走進了自己的童年。

我有一個才華洋溢的聰明爸爸,他留給我許多無形的資產,但是卻留下了一個最糟糕的禮物,那就是「比較」。他最常掛在嘴邊或是在我日記上重覆訓誡的話語就是要我和自己的姊妹比較,和鄰居的小孩子比較,和同事的小孩子比較,當然,更要和自己的同班同學比較。而且這樣的比較是無休無止的,我會在日記上主動列出同班同學的競爭對手的每一科分數,做統計,如果輸了就要不停檢討、反省和批判自己,贏了更要很「謙虛」的在日記上說是「僥倖」。不然,又會惹來爸爸無情的冷嘲熱諷。成長在這樣無休無止的「比較」文化下的我,所有的信心和成就感都依賴比較,失去了比較,我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我時時刻刻都活在要比較,要贏過別人的忐忑不安情緒中。是的,正是忐忑,一顆心隨著不停的比較而上上下下。常常覺得這樣活著,好累,好辛苦。

在人生旅途中,許許多多不同領域的比較和競爭,我都曾經有不少第一名和得首奬的紀錄,但是只要有一次的小小失敗,都讓我原來建立的信心瞬間瓦解,偏偏我的失敗經驗還真不少,所以,我的人生一直很緊繃、自卑,一點也快樂不起來。我終於了解,要依賴一次又一次「比較」才能纍積的信心,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擊。

許多年之後,我也漸漸發現自己能立足於社會的,能讓自己越老越有信心的,都不是那些可以在傳統的考試或競爭、比較中用分數或奬賞贏過別人的東西。反而都是那些曾經被爸爸列入無用和譏諷的性格和能力。而這些性格和能力都是我和別人最不一樣的地方,但是都無法用比較來証明的,是這些東西讓我可以走更長更遠的路。

是的,重要的不是透過「比較」來証明自己的能力,而是發現自己的「不一樣」,正是這些與生俱來的「不一樣」使你成為獨特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未來的世界變化極快,具有相近學歷、能力和專業的人多如牛毛,那些無休無止的「比較」,也只不過是測量略長或略短的牛毛而已,是很容易被取代的。不能取代的,唯有自己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特質。

你可以試試做一個慧眼獨具的父母親,細心陪伴自己的孩子找到「不一樣」的天份和特質,而不是時時刻刻、急切的要孩子和別人比較,也讓自己活在無盡的焦慮中。但是我也知道,這正是父母親最難學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