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的背後
新政府上台之後,教育部就在520當天公告《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明訂「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教育部的新規定,讓制服再度成為討論的議題。
制服,是一個亙古、又充滿矛盾的議題。從台南女中的小短褲、景美女中的黃衫學潮到北一女的「短褲自由陣線」,每一個都是傳統名校,費盡千辛萬苦才穿上那件制服。今天為了短褲、鞋子吵翻天,如果你要把校服廢了,或規定每個人都可以穿便服上學,我保證他們第一個不肯。
老一輩的人,念高中時,大概都有到中華商場訂做制服的經驗。把制服作得不一樣,遊走在規定的邊緣,又能凸顯自己與眾不同之處,其實是一種藝術。唸高中時,總不愛背學校制式的書包,想盡辦法搞得跟人家不一樣;等到念大學了,卻又天天背著乾淨的高中書包上課;等到畢業了,沒書包了,卻又跟周美青一樣,去買一個「都蘭國小」來揹。
制服不僅僅是體制、群體、教條強加諸個人的限制,同時也是群體凝聚的象徵與標籤,用來區分自己人跟外人。陸海空三軍、警察、消防隊,制服是公權力的象徵;醫生、白衣天使、空姐的制服,則代表背後的專業、能力與職業倫理。亂穿警消的制服會觸法,亂穿護士服,護理師團體也會群起抗議,制服不受尊重的背後,也連帶會覺得自己的專業、尊嚴被否定。
學校制服的背後,同樣包含了成績、校風、社會地位等等共同的經驗與認同。全台灣唯一沒有制服的政大附中,每年卻都舉辦制服日,彌補沒有制服的遺憾。
挺制服的人說,制服可以區分學生與外人,有助維持校園安全;也有人說,制服可以去差異化,讓貧富差距不至於那麼明顯。反對制服的人,則認為制服是教條與威權的象徵,箝制學生的思考與自由。不管哪一方,應該都會同意,重點並不在於穿在身上的制服,而在制服底下的東西,腦袋裡面的東西。
在教育部公佈新規定之後,這兩天就陸續傳出有學生穿著藍白拖上學,或是拿著新規定跟師長對嗆。學生可不可以穿拖鞋上學,並不是不能討論的議題。但學生穿拖鞋上學,能對教育有什麼啟發和正面的影響,恐怕教育部也講不出來,應該也並非教育部的初衷。顯然教育部在頒佈命令的時候,設想的並不周延。
新北市秀峰高中的那對兄妹就更妙了,穿著便服、帶著相關的報導去上學,顯然是有備而來要跟教官吵架的。只是反抗師長這個「威權」的背後,抬出的卻是教育部這個更大的「威權」。這背後的邏輯極為弔詭,看似是爭取權益、爭取自由,實際上卻是臣服權威、伺強凌弱。
更矛盾的是,教育部要求學校不能把學生的服裝儀容作為處罰的依據,萬一學校、師長「不服從」的話,教育部難道有立場把學校、師長是否遵守教育部的規定,作為懲處的依據嗎?不聽話的學生,學校不能處罰;不聽話的老師,教育部就有權處罰嗎?
教育部如果真的認同制服是一種威權的象徵、是一個應該被打破的東西,大可直接宣布廢除所有的制服。但教育部走不出菁英教育的胡同,擔心引起社會秀異的不滿,於是很鄉愿的要求學校不能處罰服裝儀容,卻完全沒注意到不同學校的差異性,結果才會出現明明要解禁短褲,最後卻出現藍白拖的情況。
最荒謬的是,教育部的作法,看似是打破威權,實際上卻是以大威權、欺小威權,把原本該從下而上的教育,硬生生變成從上而下,剝奪了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自主權。教育部更該回答的是,究竟希望學生從這中間學到什麼?官大學問大、教育部長比教官大,是這樣嗎?
制服解禁的背後,如果反而是凸顯功利、威權的教育理念,告訴學生要搞清楚那個最終極的權力來自何處,只有教育部長說了才算,那解禁還不如不解。
因為少子化、社會風氣的改變,台灣的教育從上到下,已經充斥著「討好」的思維,學校、老師不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都得把「顧客滿意度」放在「產品品質」之前,學生開不開心,遠比對學生是否有幫助來得更重要。教育部長實在沒有必要再插一腳,以這種半調子的改革,繼續助長這種「討好」的氛圍。
---------------------------------------------------------
《觀點發聲》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
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Yahoo奇摩新聞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看法,提出你的觀點。請看---->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