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賣雞排、碩士考清潔隊員、大學生做水泥工...這就是台灣過度教育的惡果


作者●洪雪珍/商周專欄作家
 
大學畢業做高中生的工作,還不如去學技術!

這樣說很傷人,但它是事實!很多大學畢業生做的工作,根本不必是大學程度,都是高學低就。而之所以會發生這個現象,是因為過度教育(over education)。


我們不斷在罵大學設太多,勞動力市場未相對供應中高階工作,反而是逐漸在消失中,造成大學生畢業後,只得屈就基層工作領低薪,這樣的慘劇不惟發生在台灣,而是舉世皆然。

各國都在競逐增加大學生人數,英國在1988年大學畢業人數26萬人,過5年便增加至43萬人,法國一年增加10~15萬人,美國每2名高中生有1名想進大學,新加坡也希望突破60%,全世界都認為競爭力來自高等教育。

做這些工作,不必念到大學!

然而,真相是什麼?

2014年英國調查,大學生畢業半年後,有20%失業,40%從事低技能工作,比如餐廳服務生、賣場收銀員等。英國的大學畢業生比例達54%,德國只有31%,不崇拜學歷,而追求技術,不鼓勵人人念大學,卻致力推動學徒制,學以致用高達8成,成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可見得,國家競爭力不全然來自於廣設大學。

即使如此,台灣家長仍像埋在沙裡的鴕鳥,政府則無力處理大學的退場,而不管國立或私立大學都忙著在相親…裝瞎的裝瞎,裝忙的裝忙,大學競賽最後變成一個爛攤子,大家都不想真實面對這個困境。
最近,姪子念的國中,請雞排博士來演講,孩子才放學到家,家長已在line群組熱烈討論,「才國中,怎麼不教孩子好好念書,而是要他們去創業賣雞排?」雞排博士變成時代英雄,被邀請到各校演講,還未顛覆家長的腦子,卻先嚇死他們。

「我知道大學文憑貶值,但是我不要它發生在我孩子的身上。」這是家長的共同心聲,所以人人升大學幾乎成了不可逆轉的現象,由誰來解套?

小英總統最近拋出「先工作再上大學」的議題,恐怕是一個可以一試的辦法。

一邊打工一邊念大學,還不如先去工作

小英的意思是,高中畢業,考上大學之後,先休學去工作,政府、雇主和年輕人都撥款存起來,作為回去上大學的教育經費。念大學時,就不必忙著打工,可以專心念書,也不致在畢業時欠下數十萬元的學貸。

「萬一做著做著,不想回校園讀書,不就沒有大學學歷,以後人生怎麼辦?」新聞才播出來,家長就急得跳出來緊張兮兮的逢人就問。

這樣說話也很傷人,但它仍是事實!如果做著做著不想回學校讀書,就表示不喜歡讀書,回學校也是打混4年,畢業後仍然四顧心茫茫,不知何去何從,充滿迷惘掙扎。相反的,如果孩子喜歡工作,在這4年從基層做起,學會一技之長,懂得待人接物的規矩,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其實是一生受用無窮。

(台灣的大學生,早早已經是職業學生,9成以上在打工。有的學生每天打工時間比上課還長,上課時打瞌睡與滑手機,真的是在念大學嗎?各位爸媽,別再自我欺騙…)

讓孩子先去工作,只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回頭念書,變得成熟穩健,回鍋校園時比較用功,念出來的文憑才有用;另一個是放棄不念書,也不必強逼,父母要做的是陪同孩子找到志趣,鼓勵他學得一技之長,在他受挫時相挺到底。

英國重學歷,德國重技術,你要選擇那一個?

台灣媒體喜愛一窩蜂報導:博士賣雞排、碩士考清潔隊員、大學生做水泥工…好像現在的知識份子都覺醒了,對於工作不再有高下階級之分,其實這是過度教育之下令人痛心的惡果。

電機系是大學理工組的第一志願學霸,畢業生從事的工作,第一名是電機工程師,第二名竟然是作業員,怎麼落得如此下場?當然,當作業員的不是念台大電機系,而是後段班學校的電機系,可是如果要當作業員,高中畢業就可以。(PS:念大學不必只是為了找工作,還有其他意義,不過這不是本文的討論重點)
我認識一個20幾歲的年輕女生,大學畢業後做百貨櫃姐,底薪加獎金月領3萬多元,比起同學算是高薪,可是環顧其他櫃姐,高中畢業領5、6萬所在多有,比她會打扮、比她會撒嬌、比她會推銷、比她會A公司的贈品再賺一手…不論是生存能力或業績競爭力都強多了。

「念大學反而有『智障』,做起基層工作,心理障礙很大,表現沒有高中生好。」一位高學低就的上班族說:「可是不念大學,會心裡不安,覺得矮人一截,憂心就業的選擇少,連結婚對象都會不好找吧!」

和大家一樣都念大學,固然讓人心安不孤單,卻不代表是聰明的選擇。請面對真實的自我,以及殘酷的社會現實,這世界是留給大膽敢於做自己的人!

行銷學有一個重要理論:差異化經營,在這個人人念大學的me too時代,文憑只會往下不斷貶值,解套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超越文憑主義,往技術紮根才有機會走出一條新路。

看看英國,再看看德國,就會知道混出來的文憑是虛假的,痛下苦功磨出來的技術才是一輩子的飯碗。

【更多報導】獅子座竟然只排第三名!12星座職場女強人,第一名是...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