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旅遊業的寒冬

下個月起,大陸減縮陸客團配額1/3,自由行可能也將減少,觀光產業業者憂心忡忡,擔心萬一大陸真的緊縮,旅遊業的寒冬將至。

業者的擔憂,顯然難以得到民眾的共鳴。雲朗集團總經理盛治仁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擔心可能會引發「飯店倒閉潮」,結果卻引來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奸商」、想要撿便宜的批評。媒體跟社會大眾就一如往常的,把此事也歸為藍綠惡鬥的延續,不當一回事,沒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甚至還有不少網民拍手叫好,認為旅遊景區終於可以不再人擠人,街上遇到「沒水準」陸客的機率又低了一些。


陸客人數減少,直接的影響就是失業率會升高。因為需求減少,導致勞力供給過剩,就會直接衝擊到整個結構,包括薪資、市場等等,甚至影響整體的勞動市場和勞動條件。

大陸的虱目魚契作,採購的量大概只有台灣產量的5%,但當這5%的產量被抽走之後,虱目魚價格就平穩很多,養殖戶就不容易任由盤商宰割。同樣的,蔬菜到貨量多個5%、少個5%,價格影響絕對不只5%。

現在台灣很多勞動力已經是買方市場,任由「慣老闆」、惡老闆剝削,未來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

觀光產業的問題的確很多。近年來旅遊發展迅速,但政府的政策配套、相關建設卻沒有跟上腳步,對民眾的食衣住行育樂都造成額外的壓力,引發了摩擦和不滿的情緒。陸客觀光的滲漏效應不夠好,只有少部分行業的人感覺得利,但景點變擁擠了、夜市東西漲價了,卻是多數民眾都有感。

國內景區門票價格偏低,低價陸客團更偏好免費的景點,原本提供給全民使用的公共設施,卻變相由全民買單來補貼旅遊業;之前甚至有新聞報導,花東的景區連公廁衛生紙的預算都爆表,以致清潔業者不願承包。前兩天也才爆出,花蓮一家藝品店,一年搶走八萬張車票,讓花東的民眾買不到票。

民眾的不滿,其來有自,也有理。

陸客是不是窮酸、消費力低的「雞肋」?網路上有很多正反意見的文章可以參考,不再贅述。但毫無疑問的是,為了賺陸客的錢,台灣已經形成了一個比過去大許多的旅遊產業鍊,這個產業鍊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不是其他行業能夠輕易取代的。陸客來台的滲漏效應不好,多數人沒有感受到自己因而獲益。但如果不是陸客創造了這些就業機會,台灣因此衍生的社會問題會多得多。

有人主張,現在過度依賴陸客的旅遊產業結構不健康,應該要改變。這其實跟對岸「騰籠換鳥」概念一樣。重點是你要知道有什麼鳥願意進來,而不是先把籠子清空了就當作成功了,天真的以為只要陸客少了,歐美日客就會自然增加。

如果MIT沒有做過令人咒罵的破雨傘、鞋子、成衣、聖誕燈、家庭即工廠,沒有做過遊戲機、賭博電玩機台,會有後來的筆電業、IC產業嗎?理論上來講,一個蓬勃的產業,比較有產業升級的養分跟條件;相反的環境,產業升級的難度會大的多。

長期以來,我們的政治人物跟鄉民,一直覺得自己比商人更英明。所以有些鳥慢慢長大了,原本的籠子裝不下了,我們卻偏偏關在籠子裡不讓他出來,最後不是餓死在籠子裡,就是完全出走另起爐灶。

另一方面,有些鳥明明就還沒長大,卻因為大家看不順眼,非要把他趕出籠子,飛不起來就摔死活該。

大自然跟經濟一樣,他不跟你辯論的。日出日落、陰晴圓缺、四季交替,你想要忤逆他、違背他,結果一定是自己吃虧。你可以不喜歡中共,但若無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最終必定會被那隻看不見的手打臉。

旅遊業的寒冬即將到來,但令人擔心的是,恐怕不會只是旅遊業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