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討好誰?

這陣子五月天讓外界的感覺是兩邊為難。

不管是主動地或被動地捲入了服貿引起的爭議,不管是有表態還是沒表態,好像說什麼都不太對,討好了這邊,惹怒了那邊。我想起主唱阿信在紐約演唱會最後語帶哽咽說的那句:「討好不是我們音樂人該做的事嗎?」


說真的,那時我乍聽一點也沒有覺得這句話有什麼不對。那天在麥迪遜廣場聆聽他們的歌曲,不免受到現場熱烈氣氛的感染,長期住國外對五月天的音樂不太熟悉的我,在聽了幾條歌後,馬上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成名。歌曲中有許多對社會現象的關心,特別是環保議題,還有對人性的反省以及剖析,聽了很容易讓人的情緒隨之舞動。

演唱會後,五月天與媒體見面時,提到了約翰藍儂的名字。因為約翰藍儂曾經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表演,成員們各個都表示,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在約翰曾經演唱過的場地表演,備感榮幸。但剎那間,我反而清醒過來。

約翰藍儂除了在音樂地位上具有影響力,他的反戰立場也是大家所知道的。許多反對戰爭的集會或遊行,都會放他的歌,這是他的歷史定位,沒有模糊空間。我相信他在寫歌時是想表達一個強烈的理念,我想他沒有想要討好任何人。

有沒有四處想要討好的音樂?當然有,那就是風花雪月,所謂的靡靡之音。不去碰社會議題,不去關心環保,不去批評時事,也不剖析也不自省。流行歌曲中有很多那樣的音樂,但是五月天的音樂不屬於這一種。

五月天的音樂為什麼能吸引兩岸的廣大的年輕歌迷,我想和歌詞顯露出許多的意見與立場有關,那就是這個團體的自我定位。不然,我不相信只不過是在網站上放一首「起來」的歌,就會被解讀成支持反服貿的台灣人民「站起來」。

所以問題不出在這條歌曲本身,因為不管支持什麼或反對什麼,我們都可以從歌曲中找到力量。而是在行為上好像是想藉這首歌表達些什麼,但是被點出來又要澄清,被批評了又感委屈,你能想像那樣的約翰藍儂嗎?

其實五月天的處境,讓人聯想到台灣許多人政治理念與經濟現實上的衝突。

阿信在記者會上很坦承地說,他不想失去十五年來支持五月天的人。我相信其中包括了大陸那片廣大的市場,麥迪遜廣場不過容納一萬四千多人,然而,鳥巢一場就是十萬人。

但我也相信大部份面臨這種衝突的人是選擇沉默的,因為他們知道要是表態,就有失去的可能。如果想要說,但卻不想失去,只能好像有說又好像沒說的話,那麼這樣一路的反反覆覆,到底是在討好誰呢?

會不會是那個矛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