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領導風格強勢 兩岸關係風險上升

(作者:央廣主筆群)

西方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有一個基本的評價,那就是自信與強勢。美國前駐北京大使洪博培認為,習近平的治理方式是「單邊、進取、自信」。習近平這種領導風格,讓2016年總統大選前兩岸關係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隨之快速升高;習近平化被動為主動的領導風格,也增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風險。

和中共以往的領導人相比,習近平更加強勢、自信,並且具有開拓性。中國大陸在「韜光養晦」的同時也開始注重有所作為,不斷擴展在全球的影響力,並且試圖重塑或改變國際規則與秩序。

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兩岸秩序必定引發風險,7月份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布魯金斯研究院的演講中點出問題,中共必須真正瞭解造成兩岸隔閡、猜忌和心理對立的根本因素,並且揚棄因為擔憂臺灣情勢變化所採取的矛盾舉措。

大陸方面的矛盾舉措加深了臺灣人民的反感,例如,頒佈新國安法就讓臺灣感到氣憤。最近,大陸中央電視臺播出解放軍演習畫面,解放軍攻擊的建築物和中華民國總統府非常相似。這場軍演是圍繞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而展開的,絕非臺灣人民和國際社會所能接受,所以我們看到無論藍綠政治人物洪秀柱、蔡英文都同聲譴責。

中共對臺文攻武嚇,和所謂「堅持和平統一」的論調是相互矛盾的。大陸的這種做法,對外應該是向臺灣傳遞「要注意底線」的意思,對內則是宣傳意義濃厚。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九合一選舉之後,包括陸委會、國臺辦的「王張會」、「夏張會」在內,北京並沒有停止和臺灣進行各種交流。但是,從劃設M503航路、拒絕臺灣加入亞投行創始會員、卡式臺胞證、上海打算立法讓臺胞享受市民待遇等等,中共都沒有透過兩岸溝通管道先行告知,導致臺灣一再淪於被動。

為什麼大陸會有這種兩手策略呢?一般認為,習近平對於達成兩岸統一目標,有高度的堅持性;但是在方法的選擇上,卻有主動出擊的靈活性。從最近發生的案例來看,中共沒有保留讓我政府對民眾說明政策的空間,逐步衍生出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

進一步分析,中共對臺工作策略依舊停留在「國共互動」的觀念裡走不出來,北京當局無法突破既有框架,是非常危險與不智的。而且,中共還刻意迴避中華民國民主化的常態。

舉例來說,在「九二共識」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除了馬英九總統執政7年多來簽訂21項協議之外,兩岸事務性首長也已經直接對話,但「馬習會」卻仍然在中共堅持下破局。更遑論基礎不牢的「民共關係」,在民共兩黨還沒有磨合出新共識和互動模式的情況下,北京也不太可能願意和民進黨友好互動。

所有任何不經臺灣公權力同意、大陸可以單方面「操之在我」的手段,已經成為大陸的政策優先選項。習近平上臺後提出的國家總體安全觀,兩岸問題是服從於中共全球戰略、服從於中國大陸內政的。中國大陸綜合國力越來越強,軟硬實力大幅增長,國際地位快速提升,會強化在國際上嚇阻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介入兩岸問題。同時大陸內部民族主義高漲,會限制和縮小大陸對臺政策的空間,導致對臺政策、態度更加強勢。

2016年總統大選前的兩岸關係,還有3個面向值得觀察。首先,習近平是否能在政治鬥爭的基礎上重建強人統治尚待觀察;因為強人政治成功與否,將影響臺灣和周邊安全情勢。其次,兩岸關係絕非僅僅是兩岸的問題,美國和臺灣明年即將進行總統大選,選舉過程也將影響美中臺三邊關係。最後,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如果習近平能夠在這個歷史機遇當中,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臺灣人民對中共觀感自然就會改變,中共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才有意義。(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