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去與留

北市60幾座磨石溜滑梯去留,無論到最後拆掉或是變成裝置藝術,終究不是功能問題,而是造化問題
北市60幾座磨石溜滑梯去留,無論到最後拆掉或是變成裝置藝術,終究不是功能問題,而是造化問題

【on.cc東網 作者:徐佳馨 房產評論員】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幼稚園裡的磨石溜滑梯

當時幼童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英雄氣概」,能夠爬上1層樓高的磨石溜滑梯,在眾人眼前滑下來,溜入溜滑梯前的沙坑,那種無以名狀的快意,是沒有在身高140公分以下時溜過的人,沒辦法體會的。現在想想,那時候膽子真的蠻大,印象中還是有些同學受傷,可好像若非膽子太小動來動去,就是膽子太大,硬要玩花式招數的小朋友,照著規矩走的,好像沒聽過頭破血流的。

不過,日前傳出台北市轄內65座滑梯不符現行安全規範,公園處要求,若經改善未果者,擬輔導轉型地景藝術,若真不行,就要進行拆除。按照公園處的說法,CNS安全標準共分4項,包括「滑出段與水平面斜度介於0度至4度」、「滑出段的高度離地要18至38公分」、「溜滑梯旁應有53公分的淨空空間」及「滑梯的高度與滑梯的長度之比率不大於0.5777」。

在2008年(民國97年)公布CNS安全標準後,台北市2013年編列預算,去年全面安檢磨石溜滑梯,發現公園處業管的19座公園內有2座不合格,因此目前已拆除青年、大安森林公園兩座磨石梯,而最具代表性的北投公園磨石梯,由於將近百年歷史,公園處將向文化局爭取列為古蹟。北市府也解釋,因為大量滑梯不符合標準,只有介入處理,希望在「回憶」與「安全」間取得平衡。

在磨石溜滑梯的決策上,也可以看得出集體記憶對於政策的影響力,雖然現在符合標準的塑膠溜滑梯到處都是,可以完全替代目前磨石溜滑梯的功能,可是對於曾經和磨石溜滑梯有共同記憶的人來說,塑膠溜滑梯是永遠無法取代磨石溜滑梯的地位。

溜滑梯如此,其他建物好像也是如此,建物本身並沒有是非對錯與價值,所衍生出的論辯除了使用面的安全性,客觀條件的價值性,剩下的就是無以估計的集體記憶下的無限想像與解讀,來決定這個建物後來的去與留。有些老房子就是老房子,會消失在記憶與都市景觀更迭之中,有些老房子因為某些原因,或許是人,或許是物,或許是單一事件,甚至於一部電影,都足以讓建物被賦予集體記憶,因此能夠順利留下。

至於60幾座磨石溜滑梯去留,無論到最後拆掉或是變成裝置藝術,終究不是功能問題,而是造化問題。

更多東網專欄評論